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没车不下乡”是懒政思想作祟
林亦辰
//m.auribault.com 2016-06-03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享到: 更多

  据报道,在不少地方,公车改革实施以来,“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式的走马观花调研走访少了,但“没公车不愿下乡”“能少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却多了。个别干部或是以“没有公车”为理由,或是以“车补没有到位”为借口,下乡的次数反而不如以前多,有的甚至还把公车改革作为不下乡的借口。这种现象,折射出个别干部对改革认识的偏差。

  公车改革,说到底,是要厘清公与私、划清廉与腐,杜绝公车私用,遏制“车轮上的腐败”。公车改革也并非一味地“减”,更有“加”的一面。它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改革,有配套、有协调,在裁减公车数量之外,还有“车补”等配套措施。可以说,公车改革,绝非是为干部设限,而是为干部干事创业创造一个清清爽爽的环境。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干部不愿下乡?是公车不够用?即使公车数量不足,即使公车申请手续繁琐,但有车补可用,又岂能将“公车不够用”作为不下乡的理由。那是因为“又要下乡又要去外地出差”,车补不够用?不然。车补本就是在辖区内使用,外地出差,也有相应的差旅补贴,与车补无关。

  事实上,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公车或者车补的多寡,而在于思想认识的偏差。且不说,一些人本来就不愿下乡、不想下乡,把下乡看作是一种额外工作,甚至是一种负担。更值得警惕的是,不少人把车补当作一种福利待遇,打起了“小算盘”,认为“干得越少,赚得越多”,于是只讲“进”、不讲“出”,根本不愿意花车补。事实上,车补本来就是用于车辆使用的支出费用,是补贴而非福利。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愿下乡,与其说是因为公车不足,毋宁说是懒政思想在作祟。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还得靠改革来解决。一方面,有的地方的确存在车补不到位、租车平台不多等现实问题,亟待改革落地生根、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但更重要的是,要以改革倒逼干部革除不良习气。比如,出台规定,明确下乡解决问题的时限;将下乡调研纳入日常考核;建立统一的公车调度平台,完善政府租车方式等。

  其实,“没有条件”从来都不是不作为的“挡箭牌”。机会不会青睐坐等的人,没有条件就要创造条件。清除思想的淤泥,卸下私利的包袱,才能一往无前。想当年,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骑着自行车穿梭于滹沱河两岸,不就是在这样的坚持下,跑遍正定的每个村的吗?“既省汽油,又能联系群众。”习近平同志的这一感悟,每位党员干部,都有必要深长思之。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