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要不要设个“无手机日”
谢海潮
//m.auribault.com 2016-02-23 来源:福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有了微信之后,手机拜年就大大省事,大抵是在各个群里露个“笑脸”,就算应卯交差,比起捣鼓短信,显得高效,花样更多。

  吃顿团圆饭,生怕小辈们只顾低头玩微信,让老人家心里不痛快。孰料这回连老爷子也与时俱进,先是掌勺下厨,继而酒过三巡,也兀自掏出手机,连起平板,为讨好小孙子,饭后还玩起电脑双人小游戏。

  凡事兴一利必生一弊。智能手机的好处不消多说,揣着移动银行,财不露白,执一手机就可畅行天下,但由此滋生的种种事端,也可谓触目惊心。过去人说“两眼一睁开,双手便摸烟”,现在是须臾离不开手机。春节期间,福州一家微信公众平台打出个骇人的大标题:“比海洛因还上瘾,全国已有6亿人染上!我大福州已成重灾区!”原来是说,长期玩手机,给人带来衰退的视力和迟钝的大脑。吃饭、走路乃至开车都在看手机,导致遭遇车祸、落水而亡等事件频生。

  这篇微信文章是把话题炒热的营销老套路,还是泰山压顶前的见性明心? 这还真不好说,但文中一句“我们对于手机里的虚无世界充满无数的热情,却对周围的风景视而不见”,倒是搔着痒处。

  1992年,戴维.洛奇出了本文学评论集《小说的艺术》,内中介绍一部当时号称“电话小说典范”的新书《声音》,作者是美国作家尼科尔森·贝克尔,讲述一对男女通过电话谈话来宣泄欲望。2003年,冯小刚推出电影《手机》,张国立、葛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手机对人的定位,对人的羁绊。现在看来,这些不过是对新生事物的皮毛表象。最近,“小夫妻同睡一张床,却常在微信道晚安”,这样的新闻无疑就带有点哥特式的惊悚意味。

  其实,大家都明这个事理,问题在于接下来该怎么做? 据报道,法国政府正计划出台一项新的劳动法,将赋予劳动者在下班后“断网”的权利,即在工作时间外可以忽视所有工作邮件或电话。当然,这针对的是在智能手机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有关劳动时间的保障问题。倘若放大视野看,这也说明对于新科技,我们的自我控制力确实很糟糕,需要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甚至政府出台必要的干预政策。

  人类生性怕蛇,唯恐避之不及,这是在洪荒年代存亡抉择而遗留的本能。到了工业时代,汽车出现,人们起初不知死活地不懂规避,有赖于后天教育,才有了遵守交规的行为养成。风起于青萍之末,既然有了世界“无烟日”“无车日”,何不妨多设个“无手机日”? 纵使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至少也能起到达摩克利斯之剑的警示作用。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