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4日,媒体报道丘成桐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演讲稿《数学与文学的共鸣》,文章令人深思。
丘成桐,著名数学家,1982年曾获数学界的最高荣誉菲尔兹奖。由于诺贝尔奖没有数学这一项,因此人们称菲尔兹奖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可见丘成桐在数学方面的造诣与贡献是相当突出的。然而,他却经常“越界”,畅谈历史、文学,乃至哲学、艺术,并由此对中国的教育与科学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曾撰写《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建议》《听数学家谈古论今》等文章,渊博的文史知识,以及对科学与文学关系的深刻理解令人佩服。
科学的原创力来自哪里?丘成桐指出,“最重要的是创造力和脚踏实地基础上的丰富情感”。由此,他谈起了中国文学,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柳永、苏轼,一直谈到纳兰性德、曹雪芹,认为浩然正气是古往今来中国文学家所共同享有的,数理方面,也讲究相似的气质。 据他介绍,很多大科学家,尤其是有原创性的科学家,对文艺都有涉猎。为此,他以苏轼续蜀主孟昶的《洞仙歌》与爱因斯坦发现广义相对论为例作了说明,认为“爱因斯坦的创意和能力当然远胜于苏轼补《洞仙歌》,但却有点儿相似”,即苏轼凭孟昶留下的头两句词作为续补的依据,展开想象的空间,写下了一篇传世杰作;爱因斯坦也从“牛顿力学”与“洛伦兹变换”(丘先生将之比拟为“两句词”)为出发点,经过十年研究,有了伟大的科学发现。
对于文学与科学领域里的大型结构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丘成桐谈到了《红楼梦》。他认为,曹雪芹写《红楼梦》,借用了自身的经历,“书中的笔墨,充满了他的澎湃感情,但却是有条有理的创造和叙述”“《红楼梦》的创作过程有如一个大型的数学创作”。接着他说,数学家和科学家,也是企图构造一个框架,来描述见到的数学真理或是大自然的现象。据他介绍,他在1976年完成的“卡拉比猜想”……就是一个宏伟的结构,比《红楼梦》的写作更瑰丽,更结实,但它是由数十名大数学家共同完成的。
丘成桐认为,今天中国的理论科学家在原创性的研究方面,还比不上世界先进水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科学家人文修养还是不够,对自然界的真和美,感情不够丰富”。在数学方面,萧规曹随的现象比较普遍。接着他批评不重视语文和历史的教育,无异于舍本逐末。他充满感情地说:“史为明镜,它不单指出古代伟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也将千年来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感情传给我们,我们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创下的丰功伟绩感到骄傲……中国五千年丰富的文化使我们充满自信心!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地利用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
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这样的人才应如何培养?丘成桐尖锐指出:“中国的教育始终离不开科举的阴影,以考试取士,系统化地出问题,学生对学问的兴趣集中在解题上,科研的精神仍是学徒制,很难看到寻找真理的乐趣。”因此,对大中学教育,他主张“数理人文并重”,防止出现过早学科化和专业化的潮流。
这些话语重心长,值得重视。在振兴科学,培养创新型人才乃至于培养所有年轻的新一代时,都不可急功近利,不能只看解题能力与考试成绩,而应加强人文修养,培植对自然界真与美的爱。这是一条必由之路。正如丘教授所说,这种教育的精神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激励我们的感情,更能培养大学问的成长。
大学的文化建设与国学教育 | 2009-01-23 |
大学的文化建设与国学教育 | 2009-01-23 |
大学的文化建设与国学教育 | 2009-01-23 |
书,为什么非要“读”出来不可 | 2009-01-23 |
书,为什么非要“读”出来不可 | 2009-01-23 |
书,为什么非要“读”出来不可 | 2009-01-23 |
书,为什么非要“读”出来不可 | 2009-01-23 |
书,为什么非要“读”出来不可 | 2009-01-23 |
书,为什么非要“读”出来不可 | 2009-01-23 |
张其凡:陈乐素,中国宋史研究的继往开来者 | 2009-0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