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毛洪亮
//m.auribault.com 2016-06-02 来源:合肥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坚守“以生为本”的原则,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终身发展,既要不断提升教育供给端的质量、创新和效率,又要不断丰富和优化教育供给结构,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多样化、多元和可选择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模式。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合肥教育努力实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教育规模与质量、教育普及程度与发展水平、教育结构与适应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制度建设以及教育品牌与影响力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可以说,合肥教育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但是从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这一战略目标谋篇,从新常态发展阶段特征转换、社会事业发展的大逻辑、大布局来考量,合肥教育的“短板”问题不容忽视,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城乡、区域、校际之间仍然存在差距,尤其是城乡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整体素质存在较明显的差距;在学段发展状态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三个学段仍然不平衡;在教育评价上仍然没有走出观念滞后与方式单一、机制不活与封闭等困境,这些问题如同横亘在期望与现实之间的一堵墙。如何打破“这堵墙”,通过从教育需求侧拉动向供给侧推动,通过机制创新,释放学校、社会方方面面的办学活力,促进教育在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新跨越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我们要抓住契机,顺势而生、就势而上。

  一是不断提升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整体水平。人力财力物力谓办学三要素,三要素是教育供给端基础性要素,也是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问题。在办学条件和财政投入基本达标的前提下,人力资源要素即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是关键因子。近年来,合肥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部、省教育厅文件精神,结合本地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的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的政策,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如师德建设、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校长教师遴选补充和交流制度、各级各类校长教师培训、教师职务职称评聘以及考核评价办法等等,既有宏伟蓝图,也有清晰的路径,它们是合肥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的有力保障,须一抓到底,落地生根开花,不扣减不虚夸不走样。

  二是直面问题,不断探索。从全域合肥的大格局看,学前教育农村比较落后,城市则是优质资源不足;义务教育农村“空壳”增加,城市则拥挤不堪;普通高中教育农村散乱,城市则体态臃肿;中等职业教育农村不断萎缩,城市则奋力爬坡等现象并没有完全消除。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教育不是生产流水线,不能以固定模式、标准化和统一化进行“加工”;同时教育资源配置不能“以需定产”,更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敢于对教育供给方式、办学体制机制、培养模式、教育人事制度、课程设置、考试评价、质量检测、招生制度和就业指导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既要强化顶层设计,又要走群众路线;既要先行先试,又要点面结合,上下联动;既要坚持较为成熟的经验和举措,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集团化办学,普通高中教育的优质资源扩充,以及托管、学校联盟等,又要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积极扶持跨界跨区域举办教育;促使教育供给端质量不断提升,形式更加丰富多样;配置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精准有效,尽快实现教育供给端转型升级。

  三是积极创造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教育生态和环境。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牵挂千家万户;同时是螺旋上升、永远在路上的过程;难以一厢情愿一箭中的,抑或一蹴而就。无疑,需要有事业担险、责任担当、奋发有为的勇气与毅力进行改革,一要转变职能,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二要建立新型的监督评价机制,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积极引进第三方评价教育。三要张弛有度,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以问题为导向,突出当前农村教育、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短板”。四要营造更加和谐向上健康的促进教育发展舆论舆情舆境,加大正能量释放力度,形成学校、社会和家长的合力。(作者单位:合肥市教育局)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