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与绿色守望
——广西实施生态扶贫的路径选择
彭忠平
//m.auribault.com 2016-02-25 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 更多

  在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地区实行生态保护扶贫,是“十三五”期间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一直以来,广西承担着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重任,是全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但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广西,生态功能区的贫困问题依然突出。因而,既要实现经济在合理的区间增长、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持续增加和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更要守住子孙后代的绿水青山,促进生态保护、扶贫开发、经济发展的多维融合,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这不仅考量着执政者敢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勇气与智慧,也考量着执政者的能力和水平。

  以问题为导向,做好生态扶贫顶层设计

  历经多年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与其他省区相比,仍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2015年,全区仍有5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每个县基本上都处在限制开发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有5000个贫困村,村屯分散,人烟稀少,缺乏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通水通电成本高;有数百万贫困人口,总量排全国第4位,且很多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承载能力较差的石漠化地区。因此,生态扶贫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对症下药。要结合国家的扶贫政策,立足广西的区情和资源优势,合理编制出生态扶贫总体规划或生态扶贫实施方案;将扶贫开发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等新业态有机融合,实现扶贫开发促进生态建设、生态建设促进扶贫开发的良性循环;完善搬迁村的村级道路、供水、通电、土地、水利等规划与建设,特别是针对生态基础薄弱的石漠化地区,要明确年度移民搬迁任务、谋划好搬迁安置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做好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强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群众的实践,区分轻重缓急,精准实施搬迁,达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加大精准扶持力度,实现生态移民真脱贫

  生态扶贫是一项系统长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力大,不能一蹴而就。要用好用活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措施,整合各种扶贫资源,加大对生态移民的精准扶持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一是注重移民财产性收入的精准扶持。对有土安置的搬迁移民,支持个人或集体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直接流转或折股量化到户,就地发展产业或物业经济;对集中无土安置的搬迁移民,健全移民安置点的商业网点和综合服务网点设施配套,移民安置的商铺、厂房、停车场等营利性物业产权要量化到搬迁户,推行物业合作社,指导有经营能力的移民自己经营,没有经营能力的移民对外承包经营,移民按股分红,增加移民财产性收入。二是注重就业精准扶持。建立健全县、乡、村和就业用工单位四级信息网络,为移民培训和就业提供完善的政策信息咨询,优先列入就业对象范围,优先支持扶贫移民自主创业,探索失业金使用机制,提高失业补助标准。三是注重金融精准扶持。创新金融扶贫信贷产品,支持搬迁移民根据信用等级申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成立联保小组互相担保申请农户联保贷款、申请个人助业贷款和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等。四是注重教育精准扶持。完善移民安置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等学校布局,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对建档立卡贫困移民子女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确保搬迁移民子女应助尽助。五是注重困难精准救助。对搬迁移民中的农村分散五保户对象及五保边缘户、农村三类特困户、因病因灾致贫特困户实施分层分类救助。

  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扶贫良性互动

  农林业是广西发展生态产业的优势所在。要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要求,做足农林业文章。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依托,发展林产品深加工业和林下种养殖,培育形成“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增加贫困地区群众的收入。结合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一批能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致富经济林果产业。以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为突破口,整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充分利用“中国长寿之乡”金字招牌,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产业,让良好生态惠及更多贫困户。加快右江革命老区(石漠化地区)中草药产业发展,在中药材主要分布区域,建立中药材种质保护基地,保护其既有的中药材品种资源,并通过栽培引种,形成名贵药材植物展示园区。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包括菌种培育),实施良种工程,积极引进制药企业,进行中药提取物加工和中成药生产,培育出1-2家中成药生产龙头企业,带动中药材深加工发展。在中药材生产、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材销售领域培育出5-10家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药材协会的联络作用。通过市场信息、技术和管理,以利益为纽带,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把分散的小型生产经营企业(户)有效连接起来,形成联合体,实现中药材生产、加工、经营从粗放、分散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

  加快实施生态治理,增强贫困地区环境承载力

  大部分分布在限制开发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贫困县,受自然与经济条件限制,对生态治理投入小,环境资源承载力弱,生态保护成本高,解决生态保护问题迫在眉睫。因此,应多举措发力,进一步增强贫困地区环境承载力。

  一是加大生态环境的修复管理。深入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漓江水源林工程、重要河流防护林等生态工程,给予项目和资金倾斜,提高当地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实施以封育保护为主的生态自我修复和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村屯绿化,增加森林植被,进一步改善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针对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土地,提供具体的植被配置模式设计、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技术、林下经济配置模式等措施。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尽快恢复和重建岩溶地区生态系统。采取实施坡改梯工程及建设小型水利水保等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农田,保持水土,提高土地生产力。

  三是加大生态资源利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支持有条件的贫困老区县建设国家公园,促进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和经济效益。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就地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支持开展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扩大景区游客规模,带动当地群众稳定就业和增加旅游服务收入。鼓励林农积极培育林下药材、森林蔬菜和林下生态养殖业,大力发展立体林业和循环经济;引导有序开展林下野生菌和森林蔬菜采摘,推动珍稀生态资源永续利用。

  四是开展人居环境治理。深入推进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水源保护,不断提高水源地水质合格率;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垃圾收储转运系统;实施新农村绿化,结合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抓好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推进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工程建设和治弃、治污、治理乱搭乱建,切实改善居住环境。(作者为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处处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