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供给侧改革与上海的实践方向
权衡
//m.auribault.com 2016-02-04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时指出,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工作重点,关系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局,关系到“十三五”的开局。上海正在加快落实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如何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定位,加快推动上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先试,把握未来上海推进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等,值得予以关注。

  供给侧改革不是供给经济学

  从经济学理论来说,中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回答未来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问题。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一般是关注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问题,但是无法解释和回避生产要素边际产出递减问题,即劳动边际生产率、资本边际生产率和土地边际生产率率等出现下降,进而无法扭转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收益递减的趋势。新经济增长理论则从知识要素、技术创新等视角,探讨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本身具有的收益递增的特点,注重增长中要素投入的质量和效率,这被理解为现代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和动力。因此,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创新驱动,突出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入,核心问题就是解决现代经济增长如何摆脱传统增长中的边际收益递减趋势,进而实现边际收益递减性的新经济增长。

  中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包括这样四层意思: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率,这就涉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问题;二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就涉及纠正诸多结构性过剩矛盾和资源错配问题;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这就涉及如何“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的问题;四是优化创新和发展环境,这就涉及如何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和负担、提高投资预期收益的问题。因此,政策性含义就是最终通过一系列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侧体系的质量和效益。而这正客观反映了中国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

  中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上个世纪70年出现的“西方供给学派和供给经济学”在本质上不是一回事。那时提出的供给经济学主要是为了应对和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其背后的理论逻辑是经济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干预;以西方供给经济学为基础的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本质上也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政策理念和实践,他们先后通过实行私有化等,放松市场管制、减税等为核心来刺激经济增长。因此,不能把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等同于西方的供给经济学。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明确的中国特色和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导向和实践发展的必然反映,可以说是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智慧结晶。

  上海实践要坚持先行先试

  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始终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工作大局,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率先坚持先行先试,要继续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方位开放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要求,上海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探索。例如,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上海率先建设自贸试验区,利用开放倒逼改革的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自贸试验区建设在本质上就是制度创新,本身就是为新一轮改革开放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是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率先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全球科技资源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这本身就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率先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型,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道路和模式,为重塑中国未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先行先试;再比如,上海率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集约化、高端化、服务化”产业发展方向;上海围绕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坚决压、勇敢减”,仅2007年至2013年总共调整5400多项,节约标煤780万吨,分流40多万职工,腾出土地将近10万亩,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4万吨; 在调整和淘汰落后产业体系的同时,上海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和高质量的总部经济以及全球跨国公司总部经济,较好地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海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坚持先行先试,继续做好排头兵和先行者,实践“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做好供给侧改革方案的“五个搞清楚”,更好地为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先行先试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既是上海自身发展转型的现实需要,更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国家战略和使命。

  “补齐各种短板”是改革方向

  对于上海经济发展而言,核心的问题是要推动经济长期增长建立在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基础上,而不是依赖要素数量的投入上,真正形成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内生性增长动力。从目前上海发展实践来看,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是长期发展中积累起来的许多“短板”,严重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上海未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就是要搞清楚各类短板情况,加快“补齐各种短板”,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奠定良好的动力机制、制度基础和环境条件。

  一是补齐创新发展的短板。说到底,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是培育供给侧的内在动力和关键。上海创新发展方面的短板问题主要是多元化的创新主体及其内在动力不足。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的主体地位没有完全建立,特别是国资国企改革还不到位,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不足,缺乏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冒险意识的企业家阶层和队伍;二是公平竞争的创新发展环境还不够健全,一些行业垄断因素、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依旧影响着公平竞争和创新发展。因此,当下需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创新发展”新理念,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以有效供给引领新消费;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大力发展众创企业,加快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者阶层的培育,形成国资、民资和外资公平竞争、公平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通过借力科创中心建设,让创新者真正按照“成本—收益”原则,在公平竞争中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内生性创新和发展动力。

  二是补齐要素市场的短板。完善统一和竞争有序的要素市场体系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上海要素市场的短板问题主要是生产要素市场化机制不健全,也是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键的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不够高,尤其是还没有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要素市场和土地要素市场,要素市场价格扭曲现象仍然存在;二是部分行业发展中仍然存在资源错配问题,从而出现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当下,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开放发展”的新理念,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提高劳动、土地等要素市场化程度,消除要素市场价格机制扭曲而导致资源错配问题,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积极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实现潜在GDP最大化。同时,要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加快清理僵尸企业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通过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产业结构转换和经济增长的提质增效。上海特别要借助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包括金融在内的服务业开放和发展,在开放中提升竞争力,提高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能力。

  三是补齐公共服务的短板。按照建设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目标来看,上海的公共服务的短板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是提供高质量的就业保障体系、教育质量、医疗卫生、养老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外来流动人口服务、城乡困难家庭扶助等方面距离共享发展的理念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二是特大型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安全、城市生态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等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因此,十三五时期开局之年,上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根据“共享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新理念,加快弥补政府在公共服务和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系列短板问题,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增加政府有效供给,扶持绿色健康产业供给,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绿色供给和公共服务,营造高水平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发展环境。

  最后,是补齐政府监管的短板。目前,政府监管方面的主要短板问题就是政府职能转换仍旧滞后,政府监管理念和手段还无法适应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突飞猛进的时代要求。突出表现为政府审批环节依然繁多,政府效能有待提高,执法监督存在漏洞等等。十三五开局之年,上海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按照“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监管体系改革,继续简政放权,帮助企业减负,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要加大依法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各种不规范市场行为,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交易透明度;尤其是要加强对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规制建设,确保各类创客和创新行为健康持续发展。(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所副所长、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