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告别“保姆式”照顾
教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m.auribault.com 2016-01-07 来源:中国妇女报
分享到: 更多

  抓住孩子学会自理的关键期

  孩子学习自理,更多的活动是在家庭中进行。因此,家长应抓住孩子学习自理的关键期,及时培养,事半功倍。三四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初步萌发,表现为有主动做事的意愿。当孩子告诉大人“让我自己试试”的时候,表明孩子已经有独立自主的意识了,这是孩子成长路上一个大的跨越,这时爸爸妈妈不要代劳,而是尊重孩子的意愿,相信他能够做到。

  爱孩子,就要相信他、支持他,相信孩子此时可以自己做好一些事情,让孩子尽力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交给他的事情父母尽量不去帮忙、干涉或禁止,要放手让孩子自由行动,让他充分动脑筋想办法来完成,去感受自己努力后的成功或失败。即便失败了,父母一定不要就此放弃,等长大了再说,那样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父母可利用这个关键时期,多给孩子创造自己动手做事的机会。比如系鞋带,现在家长给孩子选择的鞋子多是粘扣类型的,主要是因为穿起来很方便。但这项技能实际上应该在幼儿阶段就要学会的,因此,家长不妨给孩子准备一双有鞋带的鞋子,教他系蝴蝶扣,然后让他独立练习。孩子在练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这时父母再从旁指导,这一次次的尝试中,孩子的独立自主性和手部协调能力都会得到发展。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可以对孩子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已经能自己起床、穿衣服、吃饭、洗澡了。若是孩子之前都不会做这些,当家长就要教会他自己做、给予示范,并及时鼓励他的小成绩。当孩子养成了生活自理习惯后,家长再教孩子在学习方面做到“自理”。比如,每天自觉完成作业、独自整理好书包——教孩子认识课程表,告诉他如何查看第二天的课表、挑选相应的书和本,按照大小摆放整齐,装进书包,这样,打开书包,很容易找到需要的书本和作业。每天上学、放学自己背书包。

  小学生自我判断的能力还很有限,他们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而不会考虑某种行为是否正确、恰当。所以,父母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办事独立自主、把家中收拾得整洁有条理,这样,无疑是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可供他们学习的范例,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逐渐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

  家长还可以多给孩子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让孩子巩固自理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指责,多以身示范少理论说教。同时,还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出较高的、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不要让孩子做不能做的事。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家长们不懈的努力,当家长坚持到一定程度,一定会看到一个更优秀的孩子。 (记者 张学珍)

1 2 共2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