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密切联系群众动力机制和实现路径研究
梁长山
//m.auribault.com 2015-12-25 来源:中工网—《辽宁职工报》
分享到: 更多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能否在立足于“四个”伟大实践、应对“四大”危险、“四种”考验的新形势下,自觉地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第一道程序”,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关键所在。本文仅就“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机制构建和实现路径以探析。

  构建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机制

  是否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赖于构筑起系列机制予以支持,而构筑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机制则无疑是激发激活与凝成聚合“内外动力”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构筑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机制要抓好自律和他律,形成内力外力兼容的整体合力。

  第一,培育自律生成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自律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导的一种价值认同、人格选择、境界追求,具有主导性、自觉性、持久性。党员领导干部能否始终保持自律,是由其多年的党性锤炼、文化熏陶、个人修养、责任担当等多种因素使然,其主要来源于三种支撑:

  一是始终坚持为民宗旨,是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源泉。党员领导干部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就会从使命感、责任感和根本立场上,时刻保持政治上的警醒,就会深刻认知与理解“风雨同舟”、“载舟覆舟”、“逆水行舟”道理,主动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强化党与群众的“鱼水关系”,主动深入群众、联系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融成一体。解决好宗旨问题,就会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根本立场上打开了这个“总开关”,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动力之泉,就会“喷涌而出”。

  二是始终坚持理论指导,是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支撑。政治上坚定源于理论清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面对“四大考验”“四大危险”,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始终牢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就能在精神上有“压舱石”,思想上有“主心骨”,行动上有“指南针”,密切联系群众就有了强大动力支撑。

  三是始终坚持向群众学习,是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方法,是我们党能够制定正确政策的重要法宝。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蕴藏着巨大智慧和力量。始终坚持向群众学习,放下身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拜群众为师,是党员领导干部增长智慧增强本领的必然选择。

  第二,构建他律系列规范,强化外力助推

  “他律”是一种融思想引导、刚性规定、促进执行于一体的“外力构建”,是通过“施压追责”等手段,使其按照“文件规定、工作部署、上级要求”予以外力推动,具有指导性、牵动性、规范性。研究“动力机制”的“他律”构建,建立与完善相应制度体系,应是“他律”生成的关键:

  一是建立与完善学习教育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是好干部的第一标准。围绕解决理想信念这个重要问题,通过建立党委中心组、干部培训、专题研讨、体会交流、论文征集等“自上而下”的系列学习教育制度,促进党员领导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价值追求和神圣职责,筑牢理想信念和为民宗旨,使其从“认知体系”向“认同体系”转变,最后升华为“信仰体系”,把外力“灌输”向内心感悟、“有效重复”与“理念认同”、“理性思维”与内化凝结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

  二是建立与完善监督制度。监督就是明确责任,施加压力。通过建立可监督、可检查、可问责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互联网监督,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去“官气”、沾“土气”、接“地气”、聚“人气”、增“和气”,从制度规范上督促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密切联系群众的“鱼水关系”。

  三是建立与完善激励评价制度。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评制度体系,设立经常性的考评机构、履行考核职责、建立考核档案,把是否密切联系群众、群众是否满意纳入考核内容等系列举措,切实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上级党组织对下一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评优、评先、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对其是否密切联系群众进行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

  密切联系群众的实现路径

  做好新形势下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不仅要从价值层面解决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和立场问题,更重要的路径选择应是从制度层面构建密切联系群众有效机制,才能促进实践层面的“联系”向“深广”发展,扩大联系的覆盖面和紧密度,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服务。

  第一,要完善顶层设计,抓好宏观机制构建

  一是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制度。做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就需要各级党组织将此列为重要工作内容,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有效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效的工作制度。

  二是建立健全“代表委员联系制度”。党代表、人大代表是联系执政党公权力与民众的桥梁。要建立完善发挥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沟通协调制度、素质评议制度,并通过建立“代表委员工作室”、“直通车”、“快车道”等形式,充分发挥其“下情上达”和“上情下传”的独特作用。

  三是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联系群团组织制度。各级群团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各级党委要明确对群团组织的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各级党政领导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科协、侨联等群团组织的工作制度。各级党委要从加强领导、各级政府从加强联系的角度定期听取情况和沟通,研究和解决倾向性问题。

  四是建立健全协调制度。要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度沟通协调方式,建立创新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双向度、沟通协商主体地位平等民主的沟通协商制度。通过民主协商、民主对话、民主交流等形式,加强联系、密切关系、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五是建立健全民主评议制度。要建立党员评议、群众评议、上级评议、下级评议等多向度系统民主评议党员领导干部制度。通过创新述职测评、网络评议、专题评议、设置意见箱、测评表等多种方式方法,真实反映民情,广泛听取民意。

  六是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要建立起“使每名党员都有联系的群众,每名群众都有能联系上的党员”的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把联系的触角向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社会组织等新领域、新组织、新群体延伸,实现联系的全覆盖。

  七是建立健全民情汇集制度。通过建立由党政主导、信访牵头、各有关方面参与的民生诉求、民生动态、民情汇集、民情研判等制度,定期对民情进行梳理、提炼和研究,增强联系群众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八是建立健全更加务实的调研制度。要建立与创新党员领导干部深入调研、蹲点调研、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定期调研、信访接待、基层办公、现场办公和市长、县长公开电话、信箱、网上留言互动等制度,推动党员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多维度联系。

  第二要筑牢基层根基,抓好微观机制构建

  一是建立加强基层党建制度。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基层执政的基础。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需要出发,建立健全加强基层党建制度,从制订方案、确立目标、落实职责、严格考核、激励惩罚等制度构建、制度推动、制度考核的系列机制构建上,对基层党建提出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使党联系群众有组织依托,有党员具体实施。

  二是建立基层党员联系群众制度。通过建立基层党员“定期走访”、“包点、包面、包片”、“一对一联系”等细化联系制度,采用“进厂房”、“蹲地头”、“坐炕头”等方式,变“等访”为“出访”,为“下访”,真正做到和群众心连心、手拉手、情融情。

  三是建立基层联系沟通制度。通过建立基层党员与群众“恳谈会”、“沟通室”、“法律咨询室”、“纠纷化解室”、“矛盾调处室”等制度与机制,加强基层的联系沟通,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基层。

  四是建立群众评议制度。通过建立基层党员由群众评议制度,采取“面对面评议”、“背对背评议”、“问卷评议”等方式方法,对党员脱离群众的作风、作用发挥等进行群众评议,促进基层党员联系群众更具主动性、自觉性。

  五是建立与创新基层党政工青妇联席会制度。通过建立基层党政工青妇组织联席会制度,及时沟通信息,多措并举,形成“党群一体、多方联动”的整体合力,实现联系的多途径、多方位、多层次、最大化。

  六是建立与完善基层公开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基层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校务公开、所务公开等制度,明确公开的内容、形式、重点,畅通联系群众的渠道,让基层群众知情、参与、评议、监督、咨询等来限制约束公权力的行使,防止“不公开、假公开”等权力傲慢和权力腐败。(该题目系辽宁省党建研究会指定辽宁省总工会的研究课题,本文作者系辽宁省总工会原副巡视员、辽宁省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在“全面依法治国与加强党的建设”理论研讨会发言文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