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不断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m.auribault.com 2017-12-06 来源:学习时报
分享到: 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其核心内涵,就是强调要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经济社会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核心理论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论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的思想。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不断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不断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一思想,是对我党基本路线核心内涵的更为清晰深刻的阐述和更进步的发展。

  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无论什么社会形态,经济基础都是一个社会的根本。经济基础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根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仅是我国发展某一阶段或某一时期的任务,而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任务。因为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持续不断地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根本上说,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空谈党的领导,空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见,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否扎扎实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当代中国,可以成为区分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分水岭。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一些认识误区作出了鲜明的纠正:“社会上有一些人说,目前贫富差距是主要矛盾,因此‘分好蛋糕比做大蛋糕更重要’,主张分配优先于发展。这种说法不符合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党的十八大提出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为了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不要发展了,也不是要搞劫富济贫式的再分配。我们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为了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群众生活改善不断打下更为雄厚的基础。”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我们进行新的伟大斗争,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后,在如何更好推动中国发展上出台新的战略举措,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这就是,一切工作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本质规定性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不同的历史时代,经济基础的社会属性和历史属性也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社会形态下,其经济基础的本质规定性,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其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就是希望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是能够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是能够有更多的获得感。党的十九大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到党的根本宗旨的高度来强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以往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以剥削阶级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社会与这些社会的本质区别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本质属性。这一本质属性,客观上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此作出了新的科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精会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上,首要的就是要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与不断强化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体,同时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主体。

  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积极性,最充分地尊重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这既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本质属性所在,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断巩固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源泉。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不断巩固发展,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物质利益的不断满足又会更大程度地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得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更加雄厚,使得社会财富的源泉更加充分地涌流。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全面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其面临的任务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第一,必须把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一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依靠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福祉。同时,人民群众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两者是一致的,是相辅相成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必须把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了,社会生产力持续不断地得到解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才能不断地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道路、事业,才能得到持续不断的、强大的物质力量的支撑。

  第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社会经济基础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生产关系,标志着走什么样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科学、准确、坚定地把握好我们要走的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道路规定性上,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根本性的成就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也就是当代中国的基本的社会生产关系构成。对这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最清晰准确的阐述就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必须从多个层面提出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的改革举措。在功能定位上,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产权保护上,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在政策待遇上,强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阐述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构成,即是一种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经济形态。这一社会生产关系形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特征之一。我们要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第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任何社会形态,在其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基本规定性确定的同时,也要确定其具体的实现形式,即解决经济运行体制和机制问题。改革开放的实践使得我们找到了这一体制和机制,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予了高度评价:“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一重大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具体实现途径和实现形式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上的一个极为突出、也极为成功的特征。当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完善,都需要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实现。因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成为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重要任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会对各个领域的改革,尤其是对上层建筑的改革发挥积极的牵引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了深入和明确的阐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执笔人:谢鲁江)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