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大众话题-正文
自助图书馆“夭折”并不太出人意料
斯涵涵
//m.auribault.com 2016-04-08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自助图书馆搬到其他地方了吗?”日前,在广州天河路附近上班的市民发现,路边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不见了。有知情者透露,由天河区某政府部门出资购买服务的13台自助图书馆,因3年合同期满未再续约将全部撤掉。(见4月6日《新快报》)

  自助图书馆的这个命运,似乎并不太出人意料。以读书人津津乐道的台湾诚品书店为例,曾对外宣称连续15年赔钱。倘若没有绝对的实力和多元经营,恐怕难以经历变幻莫测的经济大潮而支撑下来。

  24小时自助图书馆虽然满足了部分市民的夜读需求,但其本身也有不可避免的硬伤,比如成本不菲。据报道,一台自助图书馆仅年租就有8万元,加上其他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如果这笔公共支出取得很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倒还适得其所,但根据实际运营情况来看并不理想。

  近年来,由于运营成本过高、网上书城分流比例大等多种冲击,实体书店日渐萧条。作为传统图书馆外的一种补充形式,自助图书馆的短暂由兴到衰,也并不意外。

  一个书店能否在一座城市站稳脚跟,长足发展,一是要按市民的需求合理布局,及时调整;二要看该城市是否具备浓厚的读书氛围,如果情况不佳,那么主要承担夜间借阅服务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就会失去吸引点与赢利点,没有必要勉强支撑。

  当下,中老年读者不习惯操作自助图书馆,在社区阅览室、街道文化中心等读书看报基本可以满足需求;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依赖电脑、手机等途径阅读,这些阅读习惯都使得24小时自助书店的存在显得有些尴尬。

  对于自助图书馆,一些人认为“有好过没有”,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一项公共投入要讲求投入产出比,要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因为是“公家的”就大大咧咧,不计成本。若只追求24小时自助图书馆数字上和表面上的好看,重建轻管,形同虚设,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也是一种形式主义。

  从公共电话亭到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这些公共设施、公益设施的兴衰过程都有着不可避免的时代印记。大浪淘沙始见金,我们不否认自助图书馆的开卷有益,但也不能忽视其日减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24小时自助书店的生存,不必陷入过于拔高的虚妄抒情。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