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经典文献-正文
在更高水平上推动经济全球化
读《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发展道路研究》
袁 正
//m.auribault.com 2017-12-13 来源:学习时报
分享到: 更多

  近期,张建君教授的新作《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发展道路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我读到这本著作,确实启发良多、受益匪浅。

  改革开放以来,“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这是中国参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理念。中国制造一方面依赖招商引资和技术引进,缓解资金和技术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依靠丰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创造巨大的成本优势,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全球畅销。毫无疑问,中国经济紧密地依赖国际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全球化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张教授认为,下一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典型特征是金融全球化,即资本的跨国流动和金融企业的跨国服务,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金融产品投资行为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以金融自由化的全球发展作为主要先导和主要特征的金融博弈浪潮,已经引发了数次金融危机。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才刚刚开始,走向成熟还任重道远,中国必须尽快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秩序的构建,在21世纪的金融全球化浪潮中脱颖而出,我们仍面临不少的挑战,必须具有适应全球金融自由化发展的制度创新能力。

  张教授认为,全球化不是参与零和博弈,而是帕累托改进。国际贸易会使贸易双方都带来好处,这叫贸易双赢,只要是自由市场、自由契约,任何一方如果没有从贸易中得到好处,是不会达成贸易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认为,各个国家专业化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与其他国家生产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交换,每个国家都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国际贸易还能实现消费品的多样化、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扩散、知识外溢等效益。张教授认为,通过参与全球博弈,在全球合作和全球共享中,实现帕累托改进。这种思想与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完全吻合。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过程中,要放弃对抗思维。我们正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国际合作发展之道。我们也需要学习国际一切文明成果,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世界变成地球村的今天,越是开放,越是采取拿来主义策略,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派出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访问学者,我们进口了越来越多的产品,也出口得越来越多,我们支援和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建设。

  张教授通过对日本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的经验研究,发现在全球化过程中,容易遭受金融全球化带来的冲击,甚至陷入金融危机,因此,中国应该更加审慎地考量金融全球化发展的道路选择,要建立国家主导的中国特色金融体系,包括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加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建立有效联动的监管和预警体系,探索全球化金融发展道路。当然,为了防范金融危机,抑制泡沫平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也是应有的制度要求。

  经验已经证实,经济全球化可以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助推器。面对改革开放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