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安徽省繁昌县孙村镇长寺教学点学生跟着“在线课堂”的老师上音乐课。 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资料图片)
■大会特稿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十九大报告中这句温暖人心的话语让来自教育战线的代表倍感亲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谋划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生动体现。
回顾近几届党代会的报告不难发现,公平和质量始终是教育部分的关键词,特别是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党中央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中国教育砥砺前行的新坐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教育正朝着公平而有质量的方向坚定迈进,为开创一个伟大的新时代贡献力量。
公平与质量新内涵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从教育维度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途径之一。”十九大代表、浙江省委教育工委书记何杏仁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历了和经济发展轨迹大体相似的历程。
如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4%,“有学上”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需求还比较迫切,优质教育资源还存在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教育公平与质量必须重新加以认识。
何杏仁说,从教育公平来说,一方面,要确保弱势群体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决不让一名学生因贫辍学,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关爱;另一方面,要全面实施“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促进每名学生个性化成长,这是更高要求的公平。
何杏仁认为,从教育质量来说,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质量。具体来讲,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教育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从小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按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办学治校,让教师乐教,让学生乐学。补齐各类教育的“短板”,抬高各地教育的“底部”。要扩大对外开放,尤其是要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契机,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
“按照十九大报告的新部署,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因此,加快教育现代化,全力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呼唤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精英人才。”何杏仁说。
十九大代表、安徽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张岳峰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了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需要。他说:“高质量的教育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这些都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的顺利升级和转型。
追求有质量的公平
纵观世界各国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轨迹,可以发现有两条发展脉络简明而清晰:一是拓展教育公平的广度——主要是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直至实现全纳教育,强调教育要普及到各种边缘群体。二是拓展教育公平的深度——由单纯的机会公平向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转化,关注点从受教育机会转向教育的过程和结果。
“过去我们也强调教育的公平,但更多的是指教育机会的公平。”何杏仁认为,站在新时代,我们在确保弱势群体有公平接受教育机会的同时,应该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平,那就是要全面实施“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促进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十九大代表、云南省玉溪市第一小学校长杨琼英说,十九大报告中“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提法与习近平总书记之前提到的“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一脉相承的,“教育公平不是整齐划一,只有尊重个体差异,发挥每个孩子的特长,才是有质量的公平。”
“很多人对教育质量存在认识误区,把高质量的教育单纯地等同于能够升学的教育,把考试成绩等同于教育质量,想当然地认为学校越有名越好,老师越有名越好,培训班上得越多越好。”张岳峰提到了目前弥漫在家长中的教育焦虑情绪,“真正高质量的教育其实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现在要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向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转变。”
在十九大代表、海南省教育厅厅长曹献坤看来,质量和公平是密不可分的,提升教育质量的过程其实蕴含了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的问题。“一枝独放不是春。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必须让城乡教育的质量同步提高。下一步要抓弱项补短板,抬高各地教育的底部,以改善农村教育为重点,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
各级各类教育齐发力
十九大报告勾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制定了时间表。那么,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如何从理念走向现实?各级各类教育下一步的着力点在哪儿?与会代表们纷纷就此展开热议。
“持续推进教育优质均衡是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何杏仁说,浙江是全国率先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的省份之一,目前已经启动实施第二轮基础教育重点县工作,做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工作,发挥省内教育对口支援机制作用,促进结对双方在支持内涵式建设上加大力度。
“在学前教育阶段,入园难、入园贵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张岳峰以安徽省下决心解决学前教育学位问题为例介绍说,安徽省制定了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到2020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将达90%以上,普惠园覆盖率达80%左右,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建立完善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构建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提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
扎根乡村从教20多载,十九大代表、黑龙江省铁力市工农乡中心学校教师仲威平目睹了乡村学校从原来的毛坯土建到如今现代化的校舍,电子白板、触控一体机等信息化设备一应俱全。
“很多地方的农村学校在硬件条件上已经和城区学校不相上下了,关键是师资力量目前存在较大差距。我所在的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9岁,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而且没有专职的音体美教师。”谈到学校的师资队伍,仲威平的语气不由得多了几分忧虑。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我想对农村学校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现在我们都在讲要留住农村教师,但这远远不够,应该重视农村教师留下来能做什么,在教得好的问题上下功夫。”杨琼英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有着更进一步的思考,她认为应该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如今,同课异构、网上教研等形式,让农村教师足不出户就能接触到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希望未来能建设更多的网络云平台,把优质的教育资源汇聚到一起,帮助农村教师快速提升专业水平。”
十九大代表、北京市通州区培智学校教师李银环,从事特殊教育近30年,见证了特殊教育,尤其是智障教育一步步从无到有,从蹒跚起步到飞速发展的过程。
十七大报告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十八大报告指出“支持特殊教育”,十九大报告强调“办好特殊教育”,李银环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表述上的变化:“这表明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李银环认为,下一步,在提高特殊教育普及率的同时,要在规范化上下功夫,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标准建设应该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努力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使每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 | 2014-01-21 |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 教育治理... | 2014-01-21 |
教育改革要找准公平与效率平衡点 | 2014-01-21 |
促进教育公平要寻找“最大公约数” | 2014-01-21 |
努力打造江西教育升级版 | 2014-01-21 |
后4%时代政府与学者何为 | 2014-01-21 |
李志民: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 | 2014-01-21 |
实现教育公平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 2014-01-21 |
教育督导为推进教育现代化保驾护航 | 2014-01-21 |
教育公平:“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 | 2014-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