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让哲学社会科学绽放时代光芒
胡益华
//m.auribault.com 2016-07-04 来源:内蒙古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更加繁荣发展的大好时机。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着力让哲学社会科学绽放时代的光芒。

  首先,从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看,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立了哲学社会科学,并使之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和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回顾古今中外历史可以发现,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是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分不开的。我国从争取民族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从推动改革开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理论指引。

  其次,从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状况看,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可以说有喜也有忧。“喜”的是伴随实践发展、社会进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活动不断增多、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研究成果不断推出、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思想先导、学理支撑和精神动力,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思想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忧”的是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在一些领域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着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空泛等不良现象,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有决策参考价值的成果更是转化不够,处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还没有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出来,甚至在一些领域和社会群体中,哲学社会科学“无用论”有所抬头。

  再次,从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看,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我国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社会矛盾凸显期,统一思想的任务很重,凝聚力量的任务很重,维护稳定的任务很重。这种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的“五个面对”“五个迫切需要”,不仅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形势任务,而且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未来发展的努力方向。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进一步以创新精神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要求,联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实际,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强化组织领导

  党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必须在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上下功夫,要把思想认识提升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两个取决于”“两个不可能”“两个不可替代”的高度上来;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切实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造优质环境;要顺应社会发展要求,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清除制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各种障碍,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活力;要把智库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努力形成由社科理论单位、党委政府研究机构、实际工作部门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的新型智库,更好地服务科学决策、服务改革实践,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努力提高社会科学知识水平和运用哲学社会科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导向意识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命运,历来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与我争夺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着力解决好“真懂真信”“为什么人”问题,诚如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国家和自治区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使哲学社会科学始终紧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注入强劲精神动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聚焦人民实践创造,紧扣人们关注的理论”热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改革推进中的现实”难点“,科学阐释事关改革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帮助人们廓清思想迷雾,砥砺前行意志,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要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等全过程,并适应形势要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社会科学界的崇高使命;要牢牢把握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强化创新驱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永恒主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变动、大变革时代,时代变迁和实践变化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要树立创新意识,把创新贯穿于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管理的全过程、各领域;要加强工作创新,积极推进学科体系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学术观点创新,着力建立一套立足中国实践、体现中国智慧、反映中国精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要推动制度创新,健全完善更加有利于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经费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成果评价制度、人才激励制度,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造有利条件。

  强化队伍建设

  让哲学社会科学绽放时代光芒,必须有人才支撑。纵然我国已培养建立了一支由高等院校、党校(行政学院)、科研院所、党政部门研究机构、部队院校等“五路大军”组成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但无论数量还是能力,还未能满足党政部门科学决策的需要,没有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没有充分回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期待。因此,要进一步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使用及优秀人才不断成长、脱颖而出的良好激励机制,打破常规、打开视野,把富有创新精神作为选拔人才的第一条件,把政治上靠得住作为使用人才的第一原则,把改革发展实践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一课堂,把有效服务大局作为评价人才的第一标准,努力使我们的社科人才队伍在改革的洗礼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要进一步激发社科理论人才队伍的创造活力,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力求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充分调动广大社科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强化成果运用理论研究成果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理论的作用。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过程中,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要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力求关注前沿、注重前瞻、走在前列,在应用对策研究方面力求提出对策、进入决策、形成政策,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大、实效性更强;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标准、成果评价体系、推介转化机制,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做到学术研究与成果应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作者系自治区社科联副主席、内蒙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