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双一流”须面向未来教育潮流
关育兵
//m.auribault.com2016-07-01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教育部回应网传“985工程”和“211工程”将停止实施时表示,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这两项工程将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毫无疑问,“双一流”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新起点上的再出发。十多年来,随着“211工程”“985工程”等建设项目的实施,我国高水平大学的整体实力显著提升,我国高校在国际教育中的“话语权”也在增强。但与此同时,一些现实问题也逐渐显露,比如项目庞杂、投入分散,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果;比如身份固化、竞争缺失,不能充分发挥项目的激励和带动作用。着眼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过去那种粗放式、高投入的模式已不合时宜。

  后985、211时代,中国大学“双一流”的目标在哪?从世界范围看,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在全球,培养的人才也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竞争力。从国家战略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要求,决定了“双一流”必然要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模式也必然要更加精准化、精细化。在笔者看来,应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以学科为基础。一流大学,必然需要诸多一流学科作支撑。拥有一流学科,高校才有话语权。立足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紧盯学科建设前沿,找准自己的定位,以一个或几个优势学科为基础提升高校的综合水平,这是“双一流”建设的支点。

  以绩效为杠杆。“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以绩效为杠杆,强调的是人才的重要性。大学要从大拆大建中走出来,把精力用在人才的吸引和培养上,打破不合理的条条框框,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推出自己的大师,培养出有竞争力和发展力的学生,这是判断“双一流”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

  以改革为动力。善于改革是我国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破除制约大学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为开放、有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方法。改革的力度和强度不够,“双一流”建设就会步履蹒跚。(作者为教育工作者)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