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继承弘扬中华文明成果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奚广庆
//m.auribault.com 2016-06-01 来源:四川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阐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我国独特的优势。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科学思想。从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去观察,中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是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文明成果,不是彼此对立和相互排斥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欧洲工业化时代,批判继承西欧思想文化成果,科学回答资本主义崛起发展提出的历史课题,成为工人阶级科学理论,是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的世界性社会思想体系。晚年他们深入阐明了人类文明发展多样性和人类历史发展丰富性,批判西方中心主义,反对把西方社会理念强加于非欧洲国家,主张各国人民坚持和发展自己的文明。

  以儒学为标识的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于2500多年前华夏大地农耕时代君主官僚专制社会,那个时代的中国思想家,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形成了古典的关于现实的人生存、交往和发展的学问,是集中表达中国人思想观念、精神追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情感样式的观念形态,成为人类思想文明发展的一种基本形态。可以说,是形成于世界东方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反映人类对理想社会憧憬的社会学说。

  一个形成于2500多年前华夏农耕封建社会,一个形成于2300多年后工业革命崛起的西欧资本社会。它们是有显著区别的又相通相济的人类文明成果。在长期发展积淀中,它们形成了诸多话语不尽相同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就是证明。

  实践表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华历史文明的丰富精神文化和思想智慧为滋养,是我们成功的一条根本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不研究、继承我们民族的历史文明、传统文化,就不能够深刻理解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奥秘,就不能够增强对我们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坚定自信和历史定力。自然,中华历史文明与文化,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华传统文明的滋养中形成发展的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者,懂得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文明都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90多年来,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适应中国和世界发展需要,在中华传统文化滋养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发展,进行了不懈的摸索和创造。虽然走过弯路,也发生过否定和破坏传统文化的悲剧,但是我们从挫折中学习,取得了丰富重要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

  我们坚持把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理念,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吸收和升华、发展为党的指导理念。针对以民为本、崇尚仁爱、载舟覆舟等儒家的有重大价值的思想理念,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特别是实现人的解放、自由、全面发展,打造自由人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加以开掘和提升,在革命时期就提出了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观点和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阐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确定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党扎实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一系列举措,加大了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实事的步伐,体现了发展成果更大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要求。这就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赖,焕发了人民的热情、勇气和智慧,充分彰显了以民为本这个思想理念的威力与活力。崇仁爱,重民本,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时代创造。

  要与当代发展相适应、和现代社会相协调,对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进行开发提升,把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倡导人文精神,推进以文化人,去校改权力和财富打造的世界,是儒家的显著传统。儒家在中国古典商品货币社会中,开展道德礼义、君子喻于义的教育,倡导以义取利、义利相兼精神,为农耕时代我国商品经济正常运行起了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正是继承和开掘这个珍贵成果,深刻总结中国和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经验,反思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深刻教训,2015年9月在联合国的讲话中,指出了“缺乏道德的市场,难以撑起世界繁荣发展的大厦”的世界经济治理弊病,提出了发扬人文精神,开展以文化人,提升市场主体经济人、企业和政府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变革世界经济治理的新思想。

  我们坚持从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来形成的那些丰富有效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吸取文化智慧,建设新社会,创造新制度。儒家一贯提倡学习修身养性,不仅主张有教无类,还特别提出君主官吏应当成为坚持学习、修身养性、恪守道德人伦表率楷模的要求。“政者正也”“为政,要居之无倦,行之一忠”。这种传统到明代发展成对皇族和官僚进行道德礼义教育的“经筵”学习制度。明万历年间以张居正编写的《帝鉴图说》为教本。清代继承这个制度,同治年间以张之万编写的《治平宝鉴》教授弘扬道德、遵行礼义、躬亲朝政的道理。这些都是我们党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建设和实行完备的学习制度、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些重要创造的一个思想文化源头。

  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返本开新之路。我们坚持与时俱进、批判继承、弘扬转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发挥它的凝聚力,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将不断谱写出一篇篇弘扬中国传统、体现中国精神、充满中国智慧、展现中国气派、形成中国话语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故事。

  弘扬创新中华历史文明,推动21世纪人类文明创新发展,需要从时代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进行研究、挖掘与阐发。我们的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科技革命孕育新的突破,生产智能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意识日益成为人类社会追求的共同目标,因此,也要求相应的文明创新。

  在人类文明这个创新转型历史节点,2001年联合国主持了“人类文明对话年”,一些与会知名人士提出,在当今时代,开发创新丰富的人类文明,推动文明平等对话和互动交流,缓化与替代对立、对抗和冲突,是人类消解困境的重要选项。瑞士神学家孔汉思先生首先提出,儒家的“仁道”和“恕道”可以作为全球伦理的基本原则。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二大经济体,应当适应世界发展要求,担负重任,开掘、总结、优化中华历史文明具有时代和世界价值的成果,推动世界文明对话与互动,形成发展变革的时代思维和国际交往的现代战略,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促进人类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崇高事业取得不断胜利。(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所长、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