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转变方式,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钟秉林
//m.auribault.com 2016-02-25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一、高等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改革成就显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五年以来,高等教育发展成效显著。高等教育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更加均衡,高等学校类型趋于多样,学科专业和层次结构更加合理,办学特色正在逐步形成;高等教育投入保持稳步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改善,高校师资队伍持续扩大;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得到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灵活,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取得显著进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得到加强;高校科研水平显著提升,文化传承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社会服务功能得到增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治理能力不断提升,高校办学活力得到释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外联动,中国特色“五位一体”教育评估实施初显成效,高校内部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走向成熟;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加快,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势头良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教育需求得到较好满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正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二、高等教育主要矛盾转化,质量问题凸显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并由此引发了高等教育公平、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就业、高校自主办学等一系列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经费缺口依然较大,部分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不高;教师队伍总量不足,高水平人才数量少且分布不平衡;高校教师教学方法还比较传统,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内在学习驱动力不足,创新创业教育还缺乏长效机制;部门条块分割造成人才培养相对封闭,缺乏拔尖学生成长的制度环境;高校科研应用导向不足,科研成果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薄弱,重大科技协同攻关机制不健全;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统筹不足,内部质量保障有效性不够,质量保障管理队伍薄弱;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现代大学制度还不完善,地方和高校活力还未充分释放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选择性需求越来越旺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任务依然繁重,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任重道远。

  三、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推进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毋庸置疑,缓解高等教育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但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学校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优良办学传统、校风学风、校园文化以及鲜明办学特色的形成,都需要长期的积淀和社会的认可,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用钱堆砌。

  为了缓解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解决三个重大现实问题:一是在规模适度扩大的同时努力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重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在提高质量的长期过程中合理配置有限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尤其是入学机会公平;三是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尤其是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为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即从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笔者认为,在“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改革,加强建设。

  第一,保证投入,扩大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高等学校内涵发展。在继续强化政府教育责任的同时,创新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拓宽高等教育资源渠道,扩大高等教育有效供给,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一是要强化制度保障和政府责任,确保新常态下GDP比重“4%”的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足额到位;二是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金和境外优质教育资源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三是要提高生均拨款标准,调整专项教育经费分配政策,保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公正性,增强高校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公平竞争、多样化发展,把主要精力放到内涵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

  第二,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优化结构补齐短板,推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以及社会公众的差异化高等教育需求,加强系统研究和统筹谋划,实施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增强高等教育政策制定和措施实施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一是要推进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全面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二是要加强政策导向,推进互联网教学与线下教育相结合,扩大优质教学资源覆盖面,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三是要探索学分互认和“学分银行”,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四是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探索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实践,吸引更多外国学生到中国留学,促进中国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国际拓展。

  第三,聚焦问题,突出重点,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针对不同层次类型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制约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瓶颈”问题,在构建基本高等教育公共服务网络、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要加强科学规划,提高高校教师校本培训的规范性和实效性,改善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二是要加强教育研究,理顺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校多样化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三是要加强统筹协调,深化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一体化;四是要加强政策导向,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鼓励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的教育综合改革;五是要加强试点跟踪,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推进大中小学协同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抓住实施新修订《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契机,以建立现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更新教育行政法治理念,调整行政管理方式,强调行政程序价值,对政府与大学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进行深层次的调适。一是要转变职能,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和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调动地方和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二是要推进简政放权,政府向高校放权、向教育学术社会团体转移职能,尤其是要加快地方政府向地方高校放权的步伐,进一步释放高等教育活力;三是要推进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内外联动的质量保障机制和体系,引导学校面向社会依法办学,自主发展、自我约束,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治理能力。

  第五,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优化改革环境,推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一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加紧密,内外部发展环境更加复杂;二是利益相关者增多,利益诉求多元甚至相互冲突;三是社会诚信体系尚不健全,改革举措的出台往往受到社会公信力的质疑。因此,要加强科学民主决策,协调推进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的配套改革;要加强舆论引导,让公众对高等教育改革有理性的认识和合理的期盼,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营造良好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氛围。(作者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