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植根工程”重在“根”上
薛俊生
//m.auribault.com 2015-11-10 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扎实抓好“四项工程”,即“植根”工程、“青马”工程、“网军”工程、“双赢”工程,是带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新进展的重要抓手,其中抓好“植根”工程重在学、宣、用,这样才能让科学理论“落地生根”、扎根于群众之中。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而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才能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作用。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的那样:“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在这句名言中,马克思既告诉我们群众掌握理论的重要性,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理论如何被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所掌握的途径。我省从9月下旬提出要建设“四项工程”,其中“植根工程”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使群众不仅成为主要受众,也要成为主要传播者,让理论在基层民众内心扎根。

  “植根工程”根植于“学”,理论学习要“寻根问底”。在理论学习过程中,领导干部首先要学习并掌握理论的内涵。但这并不是进行理论学习的全部,而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理论才能使上级精神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扎实抓好“植根工程”过程中,其“根”不仅在于领导干部,更在于广大人民群众。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广大干部和群众要“寻根问底”地、原原本本地学。只有经过细细品读和深入学习,才能学深学透、把握真谛、入脑入心。唯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上级精神,才能让理论掌握群众。

  “植根工程”根植于“宣”,理论宣传要“扎根群众”。如果说搞好理论学习是为了深刻领会中央和省里的精神,那么抓好理论宣传就是让理论能够被群众熟悉和认知的重要手段。在宣传中央精神方面,离不开理论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但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理论宣传工作只有扎根群众之中,才会真正被群众接受和理解,理论才能真正形成生产力。为了让理论宣传工作真正“接地气”、真正被群众接受,采取“点”和“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所谓“点”,指的是在基层培养一大批“草根”宣讲员或理论骨干,他们可以用群众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宣讲群众最想知道的理论。虽然每名“草根”宣讲员、每名“草根”理论骨干只是一个个小“点”,但他们会交织成一张覆盖面广的宣传网。而所谓的“面”,指的是让身在基层的每一名普通群众担当起理论宣讲员的角色。他们可以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讲诉发生在自身的故事、可以用亲身感受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实践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善。这种“点”和“面”相结合的理论宣传方式,正是理论宣传工作“扎根群众”的具体体现。

  “植根工程”根植于“用”,理论应用要“落地生根”。学习科学理论、宣传科学理论不是最终目的,其落脚点一定会放到如何运用科学理论去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植根工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把科学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让科学的理论“落地生根”,结出果实。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在思想上真正重视科学理论,特别要重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做到真学、真信、真用;其次,要把科学的理论迅速运用到行动中,真正把科学理论当作行动的指南。扎实抓好“植根工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把科学的理论贯彻到具体行动中;再次,要把科学理论与吉林省地方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域、自然条件、思想状况等方面的不同,使吉林省与其他省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与我省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开展工作……

  理论学习不能停止、理论宣传不能止步、理论应用没有止境。在抓好“植根工程”过程中,必须着力在“寻根问底”的学习上、在“扎根群众”的宣传上、在“落地生根”的应用上下功夫,根植于“学”、根植于“宣”、根植于“用”,真正体现“植根工程”重在“根”上。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