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创新文化如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陈套
//m.auribault.com 2018-01-11 来源:学习时报
分享到: 更多

  党的十九大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个“风”如何形成?在一定意义上,它的指向就是先进的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起源于科学共同体,形成于全社会。创新文化是指引导和激励创新的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内隐的精神文化,如科技价值观、科学精神、科学伦理、科学道德;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如学术规范、规章制度等;外显的器物文化,如科学活动,行为习惯等。其中科学精神和科技价值观内隐于核心,恒定于制度,外显于行为,渗透于器物载体,是创新文化的本质所在。形成于科学共同体的局域创新文化是科学共同体的集体意识,但不是社会意识。科学共同体的创新文化从内部、局域向外辐射、扩散演化成社会整体的创新文化,与社会创新生态环境互动作用辩证发展。科学精神和科技价值观提升公众的科技理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社会崇尚创新,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科技规章制度增强公众的创新法律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保护创新人的权益不受侵害。科学活动推动公众积极参与创新科普,增强科技认知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灵魂,科技创新是创新文化的客观基础。创新文化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朝夕所建,更不能全部借鉴。不能国外倡导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我们就跟踪、模仿甚或移植,要有自己的特色。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要采取“非对称”战略,增强创新文化自信。

  建设弘扬科学共同体的先进创新文化。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理念和科技价值观,从科学共同体内部辐射到全社会,形成社会广泛接受的科技价值观和科学精神,增强公众科学理性、科学判断能力和科技认知能力。加强科学共同体的科学理想信念体系建设,从抽象的科技价值观和科学精神到具体的科技制度、科学伦理道德,再到更加具体的科学文化活动。坚持科学制度规范体系与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并行发展的原则,强化监督,对科研失信、不端行为加大查处和曝光力度。大力开展科学活动,增强科学共同体与公众的沟通对话交流。建设良好的信任关系和科学共同体的整体社会形象,提高公民素养,抵制伪科学和虚假科学。大力开展科学家的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用创新与文艺嫁接的方式,采用公众易于接受的途径宣传科学家和科学精神,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良好社会风尚。

  坚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文化。创新归根到底是为了民生,民生是创新科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创新为民,创新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设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文化,形成推动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促使形成创新为了人民,创新成果与人民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文化就要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引导更多的科研人员投身民生科技研究,加强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不断提升人民的福祉,创新成果惠及人民,使人民享受“科技离我们如此之近”的福利。引导科学共同体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成为科学共同体的价值风向标。坚持创新依靠人民,推动万众创新。针对人民需求的热点,开展对话交流和科学普及、科技舆情引导,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价值导向,让创新成为全民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生态环境。通过外部的创新生态环境向科学共同体内部渗透,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发展。

  创新文化对创新和文化具有能动作用。倡导和建设创新文化旨在发挥先进的创新文化的作用。先进的创新文化以创新价值观指导创新行为,激励创新热情,挖掘创新潜能,提升创新能力,推动全社会形成“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价值观。创新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文化创新下好先手棋,丰富文化创新的内涵,提供创新文化的先进经验。创新文化应该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创新文化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