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四部成为学科的过程
先哲在漫长的思想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中创写出了“经、史、子、集”的原典。“经典”呈现中国思想对于自然法则、社会世运、人文精神的古典识见;“史籍”承载史家对于多元社会生活主体“前言往行”的记述;“子书”展示思想家学者对于自然现象、社会问题、人之心性的论说;“集书”汇聚历代文人所著文章和艺文歌赋。
“经史子集”蕴含着原典义理,它们在夏商周至战国末期经由圣哲著作成书,战国中晚期的诠释性著作也转化成为原典,共同支持了“经史子集”的中国人文学科大系。魏晋时期以“甲乙丙丁四部”指称经史子集,唐代以“经史子集”指归观念文化的科目,清代以“四库全书”划分学科。
夏商周三代成书的经典即《六经》,以当时官方的文书语言写成;春秋至战国时段成书的子学文本,以思想家学者的个性语言写成;由汉及唐阶段的文本,以华美的文言章句写成;宋明以降的文本,以北方话与接近口语的古白话写成。各时段的诠释,都为了能够帮助社会成员更好地理解原典义理,因此,诠释是原初义理与后代理解相接通的语义桥梁。
四部各自的源流
经学能够居于《四库全书》之首,在于它昭示了华夏思想的常识和典范。华夏民族的历代圣哲,对于自然本质及其法则进行探赜索隐与钩深致远、对于社会体制与世道风气作出法度规制的理论导向、对于人心性情及人文精神进行良知理性的教导培养,将以上领域概括成《诗》《书》《礼》《易》《乐》《春秋》,称这六部书典为《六经》。《礼记·经解》记述孔子率先以《六经》之教,评估诸侯国家文化风气与民众精神文明水准:“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社会何以文明?在于国家崇尚文治,在于国民运用文化,在于意识观念进步。
那么《六经》昭示了哪些观念文化的原理呢?《庄子·天下》率先向世人揭示《六经》的原典义理:“《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六经》概括了华夏社会生活的礼节仪文与价值观念:《诗》以文学样式表达人的心志情意,《书》以史学文籍叙述社会生活往事,《礼》以礼学仪文规仪社会生活秩序,《乐》以音乐使人顺积于中而英华发于外,《易》以哲学理念剖判人文生活与自然阴阳关系,《春秋》以正统观念规制阶层关系。六经构成了与印度经典和基督教经典并行的中国原典。
史学示人以客观往事与历史认识。社会生活与史学观念联袂并行,是中国史学的特点。中国史官的著史活动从黄帝时代开始,表现为“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或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司马迁著《史记》,以《五帝本纪》的“纪”文体溯至黄帝之世;汉代学者宋衷著《世本》,将“封姓授氏”的文化史实溯始于黄帝时代。史学发挥着伦理评判功能,因而历史学向天下昭示着公理原则。王夫之评论《春秋》时,突出了这一原则:“《春秋》,天下之公史,王道之大纲也。”《春秋》代表的编年史体、《史记》代表的纪传史体、《绎史》代表的纪事本末体、《尚书》代表的杂史体,开创了《四库》的史学体系。
子学展示民族国家的思想学说气象。“子”即思想家和学者人群,是传统社会士、农、工、商“四民”分工中的“士民”,开展“观念文化”生产是一国士子人群的文化本职。士有以下几个来源:首先是上古时期“学以居位”的文化学者,其次是“以道得民”的三代居官学者,再者是春秋时期官方和民间的学者。诸子百家之学则是这些学者“解读历史生活、说解改变现实、前瞻导向未来”的体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总序》赞誉说:“自六经以外,立说者,皆子书也。其初亦相淆,自七略区而别之,名品乃定。”
“文以述道”而兼“集众篇成一书”的文化精神生成了“集学”。“集学”包括诗词曲赋散文,作为传统集学的中国文学,将辞章文书划分为“文、笔”两类,具于韵律的诗词歌赋称为“文”,而不具于韵律者称为“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表述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别目两名,自近代耳。颜延年以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先贤撰文,单篇以呈,所以汉代以前无“集”之名,典型的文本集如《诗经》,单篇的诗作分散在15个国家,经过周朝文化官吏采风搜集而得3500余首,再经孔子删修而订数305首以成《诗经》,《诗经》属“经书”的典范文本,此后至于汉代没有类似《诗经》的“集”本。直到汉代,《汉书·艺文志》表彰刘向刘歆父子建立中国目录学的文献功绩,以“《略》之法度”开创了“集本书”。
四部承载民族精神
民族国家的精神怎样存在与运行?这是需要思量的问题。“经史子集”以典范而权威的书籍记述民族精神的悠久存在与运行,它们概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与文化成就。从夏商周三代的“六艺”,到西晋荀勖的“甲乙丙丁”四部分类,再到东晋李充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的“经史子集”,再到唐代魏征编制“四部四十七类”而冠以“经史子集”之名,一直到清代乾隆诏令纂修《四库全书》,一路下来,四部成为辉煌的文化现实。
“还原”:《总目》研究的新路径 | 2014-05-28 |
追索经典 常存敬畏 | 2014-05-28 |
“易学经典整理研究”研讨会举行 | 2014-05-28 |
《中华易学全书》出版座谈会召开 | 2014-05-28 |
先秦史官与《周易》 | 2014-05-28 |
历史的拐点 文明的流变 | 2014-05-28 |
《庄子》的成书与版本 | 2014-05-28 |
君子慎独 | 2014-05-28 |
朱熹楚辞研究的转型意义 | 2014-05-28 |
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 2014-0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