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唐代科举选才的纠偏与过正
张立华
//m.auribault.com 2016-08-30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话说国家抡才,事关兴衰,故科举典铨,明君所重。有唐一代,官吏的选拔任用,基本是举荐与科考相结合,因此像陈子昂、王维这样的旷世奇才也都留下了“行卷”(应试者在科考之前将自己的诗文写于卷轴内,呈给达官贵人以求延誉介绍)的佳话。

  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在唐代初年官吏奇缺的阶段,确乎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到了贞观以后,教育大为普及,官员也不再紧缺,读书人依靠科举功名进入仕途的比例越来越小。竞争的加剧和监管制度的缺失,带来了举荐不问德才、只看利益关系的钱权交易。

  对于愈演愈烈的“饰名求称”“谈毁失实”之风,玄宗非常反感。即位之初,就下诏严令在广征贤才时“务求实用”。开元二年,玄宗任命监察御史王丘为考功员外郎知贡举。王丘对于公卿贵族每年举荐的数百人“一切核其实才”,没有真才实学的一律不取。在随后的十几年,玄宗连续任命了一批刚直不阿的清官知贡举,风气逐渐改变。

  然而,革除弊政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开元二十四年,考功员外郎李昂知贡举。此人是王丘的门生,“性刚急不容物”,对于科考的请托之风非常痛恨。考试之前,他与考生们当面约定说:“文章优劣是录取与否的标准,这些大家都知道了。在考核录取时,我将完全秉公办理。如果有谁请托关说走后门,那我会让这样的人全部落榜。”

  这个约定,是值得商榷的。王丘知贡举,坚持原则,有才者取之,无才者落之。而李昂不管“文之美恶”,凡有请托,就“悉落之”。严格来说,李昂效法其师,却未师其意,只泥其迹。

  李昂的岳父曾经和考生李权是邻居,两人相处得很好。李权这次来京参加科举,特地看望了老人家; 老人家就请女婿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予关照。这也算人之常情,李昂完全可以对岳父说“考校取舍”当看“文之美恶”,甚至也可以不给老泰山留情面,当场拒绝。可是,李昂却气愤地把全体考生召集在一起,当众数说李权请托的过错,并宣称要把“众君子”文章不够典雅的地方拿出来评论一下。

  某日,李昂摘取李权文章中的一些小毛病,张贴出来与大家评议,试图以此来侮辱李权。不料,李权拱手上前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拙文确实写得不好,刚才主考大人已经指教过了。您写过很多好文章,广为流传,我曾经在路上听人吟诵过,想跟主考官切磋一下,可以吗?”李昂回应:“有何不可?”李权说:“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闲,这是您的诗句吗?”李昂说:“是啊。”李权说:“昔日唐尧到了耄耋之年,身体衰老,厌倦了掌管天下的事,要把帝位禅让给许由。许由听到这个消息后,觉得这污染了自己的耳朵,于是跑到渭水边洗耳。可如今天子春秋鼎盛、年富力强,又没有把皇位揖让给足下,足下却要到渭水边洗耳,这是为什么呢?”

  本是两句表现自己清高的闲情逸致诗,被李权这样一解释,却成了谋反篡逆诗句,而且貌似有理有据。李昂一听,惊慌失措,于是先把李权交给司法官吏审讯,说他简直就是个疯子,出口不逊,然后将此事写成折子呈给皇帝,既是替自己辩解,也有主动请罪的意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事过后,李昂一改“不受属请”的脾气,凡有求者莫不允从。而至于李权,“宪司以权言不可穷竟,乃寝罢之”,最终也没有获罪。正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夏虫岂可语冰寒。人习苟且非一日,矫枉过正倍反弹。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