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给艺术创新更多尊重
君然
//m.auribault.com 2016-08-04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暑假期间,丰富多样的少儿影视节目频频与观众见面,令人意外的是,改编自经典电视动画片《葫芦兄弟》的《新葫芦兄弟》却在“80后”观众中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夏。

  据《新葫芦兄弟》出品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相关人士介绍,该电视动画片将主要观众定位为7—11岁的小学年龄段儿童。而该片自7月11日播出后,却引来“80后”观众的吐槽:造型上,原来的葫芦兄弟用了“美颜”功能美白了不少,蛇精还长了一张“网红”的锥子脸;剧情上,开头出现了一个新反派“金翅雕”,爷爷则变成了土地公公;语言上,使用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吓死宝宝了”等网络流行语……一些网友干脆为其扣上一顶高帽子——糟蹋经典、毁童年。

  反转来得突然。就在《新葫芦兄弟》第一季26集播出后不到一周,“80后”网友们又不干了,纷纷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官方微博上求更新。这不仅让旁观者感到不解,更让片方感到迷惑,这《新葫芦兄弟》究竟让观众想看还是不想看呢?其中的纠结情绪到底是有多复杂呢?

  其实,《新葫芦兄弟》遭遇的大反转虽为极端,却也并不鲜见。仔细看看《新葫芦兄弟》,其无论在造型、剧情还是语言上,可以说都并未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当然,一些观众所谓的“毁童年”是建立在其童年时期对这部动画片的喜爱和怀旧情绪上的,其对新版动画片的抵触也就固然可以理解。但是,艺术创作本身就是要推陈出新,一成不变的重复绝不是艺术创作应当推崇的方式。时代在变,观众在变,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必然发生变化。

  老版《葫芦兄弟》之所以受到“80后”们的欢迎,是因为它在那个时代用当时最好的动画技术和艺术表现方式,满足了与当时少年儿童生活状态相应的审美需求。而如今,动画技术已经与3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在世界影视发展的潮流中,动画片的叙事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今天少年儿童的生活、语言和想象空间也不同以往。如此一来,再打着“保护经典”的幌子,用30年前的标准来要求今天的艺术创作,究竟是进步还是保守呢?

  艺术创作需要宽松的环境,这其中,观众的理解和包容尤其重要。任何创作都是全新的尝试,在高声呵斥中一棍子打死并不利于艺术的发展,带着尊重和理解的意见和建议则尤其珍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