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好故事让众口不再难调
闫伟
//m.auribault.com 2016-06-13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近日在电视剧收视排行前列的《彭德怀元帅》和《亲爱的翻译官》,口碑截然不同。《彭德怀元帅》尊重历史,注重挖掘人物的人格魅力,获得观众一致好评。《亲爱的翻译官》却因剧情老套而广受诟病。这一鲜明对比引发人们对电视剧口碑与收视关系问题的思考。

  如果暂且将那些通过明星颜值、噱头炒作、过度包装博取眼球的低端行为抛开不谈,电视剧的口碑与收视其实不是两个问题,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双方是在一个有机体内互彰互促乃至“相依为命”的关系,诸如《彭德怀元帅》这样真正优秀的作品必然二者兼得。在有些人的印象中,革命历史剧、农村剧、历史正剧成了“叫好不叫座”的代名词,戏说剧、穿越剧、青春偶像剧则成了“叫座不叫好”的代名词,实乃刻板偏见。口碑或收视与电视剧的题材类型没有必然联系,时代背景的设定、审美风格的选择、演员的艺术取向与形象特征等,只有观众口味的差异、专业水准的高下,断无是非优劣之别。电视剧有自身的艺术天性和创作规律,尊重天性、遵守规律者都有可能成为口碑与收视双赢的佳作。

  在众多的艺术属性中,故事性是电视剧的第一性征。古往今来,从传奇、评书、小说、戏曲,到话剧、影视,中国百姓始终对“听故事”兴趣不减,如今又进入了多屏传播时代,以屏观剧的“听故事”新模式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精神满足和娱乐方式之一,但所有以故事为本质内核的艺术形态其实“万变不离其宗”。电视剧必须在尊重“讲故事”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创作与创新,也必须在此基础上辩证把握创意与实操、内容与形式、引领与满足、历史与当下、共性与个性等诸多对立统一的关系,若打破这一事关根本的“规矩”则很难实现口碑与收视的平衡共生。

  究竟如何把握“好故事”的创作门道?还是众所周知的寓教于事、寓教于情、寓教于乐。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事该怎样讲、情该怎样生、教该怎样寓。故事的核心元素不外乎情节和人物。打造精品乃至经典,一方面难在将精神立意不着痕迹地镶嵌入情节铺展与人物塑造之中,另一方面难在让情节与人物持续并强烈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观察一部好剧可以发现,它从每一个场景到每一个序列,从每一个段落到整个故事,既环环相扣又无繁枝缛节,通过每场戏所传达的正负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循序渐进、由小至大地建构出“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叙述逻辑,用经得起推敲的因果联系对善恶美丑做出理性评判;也可以发现它人物塑造经常在表面与内里的反差张力中,在重重压力下的两难抉择中,在立体深刻的多面揭示中,既展现出其情理之内、意料之外的行为方式、命运走向,又令人信服地彰显出其品质、德行、境界的是非高下。

  近几年引发追剧热潮与巨大反响的《北平无战事》《平凡的世界》《琅琊榜》等,虽然类型题材大相径庭,但由于主创者深谙“讲故事”的个中三昧,在凝聚人气的同时使不同观众各有所品、所感、所悟,作品的美誉度和收视率自然实现良性互动。相比之下,有些艺术效果或收视反响不佳的作品,或情节铺陈的线索紊乱,可有可无、肆意注水的场面设计使剧情拖沓,缺乏逻辑;或脸谱化的人物形象、套路化的剧情让观众看了开头,就能猜到人物命运、故事走向;或动辄安排主人公讲一段说教味十足的台词,不懂把人物意志悄然内化于行为中,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金水桥边》虽然致力于将反特线、感情线、成长线、历史线多线并进,但彼此融合得不够熨帖饱满,致使怀旧感有余而吸引力不足;《守婚如玉》虽然着力表达保卫爱情、守护家庭的主题,但“婚外情”的情节套路和人物关系落入窠臼,欠缺新意;《小丈夫》虽然选题具有一定的新鲜度,但稍显平面化的都市人物群像,令剧作在真实性和感染力上打了折扣。凡此种种,根源就在主创对电视剧“故事本性”的重视不足或把握“跑偏”。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提高的观众审美需求,剧作者在创作中只有把一部作品真正还原为一个“故事”,在情节和人物的精耕细作上下足功夫,才有望实现“众口难调调众口,人心难得得人心”。(作者为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