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从“盆景”到“风景”
刘金祥
//m.auribault.com 2016-03-08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时下社会成员有改善道德状况的强烈愿望。正是基于此,无论世道如何演进,道德典范崇德重义、向上向善的人格力量能够化坚冰为暖流,成为社会中的一泓清泉

  “桃花源里春正暖,一花开过百花开。”就在一些有识之士对当今社会道德现状表示担忧和悲悯之际,近年来社会各界涌现出一批感动人心、温暖社会的“平民英雄”“身边好人”。从“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最美环卫工人”到“最美乡村干部”,思想道德建设领域形成了“美”的种子随风摇曳、生根开花的“蒲公英效应”,将零落分散的道德“盆景”,铺染为花团锦簇的人文景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正是在理性之光的烛照下,人类穿越荆棘、走出混沌、走向文明,创造出厚重绵长的道德文化。事实上,在任何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下,经过理性涵育与人文感召,都会涌现出一批道德表率、道德楷模。也许其数量非常有限,但他们在社会文明演进历程中,具有引导社会心理、引领普通大众的示范作用,具有医偏匡弊、扬清抑浊的正向能量。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很多人对自身价值和道德取向的认识与理解,常常受生存环境、利益需求和精神状貌的影响与制约,一般难以臻入较高层次和较深境界。当下,对道德理想的追寻和坚守,在一些人看来是可望而不可即、与自身相去甚远之事,并由此促使人们更加怀恋那段民风淳朴的流金岁月,更加牵挂那个风清气正的激情年代。

  的确,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人的物质生活实现大幅度提升,道德伦理水准却没有随之水涨船高。时至今日,在我们周遭,仍有很多人有意无意地拒斥甚至毁弃传统道德规范。正因如此,道德典范的出现就显得弥足珍贵,让我们相信高尚就在眼前,善美就在身边。特别是在当前国人对社会道德非常焦虑、极度恐慌的时代背景下,道德典范无疑具有人格标杆和精神火焰的效能。人们敬佩和激赏道德模范,并高度褒扬和大力践行其道德行为和精神,正是由于道德模范的高洁品行和磊落人格深深地打动、感化和熏染了大众。

  道德人格不是空泛和抽象的,也不是短时间内所能铸塑和升华的。它体现在道德典范平素生活的一点一滴中,甚至浸润贯穿于整个一生。我们倡导人们向道德典范学习,并不是要求完全放弃个人利益诉求,一味地为社会无私奉献,而是希望普通人在获取正当合理利益的同时,尽其所能地为他人和社会做些有益之事。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生存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正是通过为他人的服务,才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社会越向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这种要求就越强烈。

  任何利益都是暂时的、易逝的,而道德精神具有永恒的传承价值。我们一方面支持和鼓励普通人实现道德理想,另一方面通过道德理想的实现为社会进步提供人文支撑。时下社会成员在注重满足自身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有改善道德生活状况的强烈愿望。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社会心理,我们相信,无论世道如何演进,道德典范崇德重义、向上向善的人格力量能够化坚冰为暖流,成为社会中的一泓清泉。“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当我们在意识上对道德典范的人格魅力深表仰慕和赞叹时,更应当在行动上向道德典范靠拢和接近!无论社会生活中存在何种不良和丑恶,我们都应见贤思齐,向善而行,从自己做起,从细微做起,为最美现象从“盆景”转化为“风景”累积更加坚实的社会根基。(作者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哲学博士)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