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中国元素不能总为人作嫁
胡宇齐
//m.auribault.com 2016-02-03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农历猴年将至,市场上一系列猴产品畅销起来。某洋可乐微电影中,一句“苦练七十二变,方能笑对八十一难”戳中无数网友的心,限量版“乐猴王纪念罐”已被炒到百元以上;某洋快餐推出的孙悟空玩偶,点燃了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带动相关套餐早早售罄……不过,在这一团热闹之中,却少见本土品牌的踪迹,让人叹惜。

  借用中国元素,已成了洋品牌的拿手好戏。且不说逢年过节的专门策划,即便平常的产品,也没少打中国牌。就拿电影来说,《2012》里中国制造的方舟拯救世界,《火星救援》里中国贡献了助推器,正在上映的《功夫熊猫3》中阿宝以气功打败大反派,水墨画、武侠风穿插其间。对于这种商业文化现象,我们当如何看待?

  外国企业钟情中国元素,自然是看重了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在进军中国之时,融入一些中国元素,是讨喜的权宜之计。只要有了这层外壳,吸引来中国消费者的眼球,他们便可以“为自己代言”了。事实上,中国元素很多时候不仅是花瓶般的点缀或摆设,还面临着浅薄化、碎片化解读的风险和被误读的可能。比如《功夫熊猫3》里对“气功”的呈现简直玄乎其玄,让中国功夫也跟着“不切实际”起来。借着中国元素,外企既赚了钱,也输出了自己的价值观。

  中国元素不能总为他人作嫁衣。这是商业上的考量,更出于文化上的坚守。如果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被“玩儿坏”,那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无疑是场灾难。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没有人会超过置身其中的国人;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没有人会超过扎根于此的国人。这些年来,中国风日渐流行,国人也做了很多尝试,电影、音乐、纪念品、服饰等等上都有体现。这里头,大获成功者有之,但也有些相对粗糙。这需要我们学习外企的精明和用心,学习他们传播和包装的技巧。

  传播中国文化,既要借助元素,更得挖掘精神。我们当把传播中国文化当作使命,怀抱一种紧迫感积极动起来,让绵延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