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寻找互利共赢的密钥
吴江
//m.auribault.com 2017-05-11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前区域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面临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专题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此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开始实施,三地一体化破局。

  “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习近平总书记3年前在座谈会上的要求,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基本方法论。

  而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旧思维,并不那么简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实现产业转移与人口调控,是不是在甩包袱?三地协同发展,天津的比较优势在哪里?缺乏先进技术和资金支持,河北怎样才能吸引高端人才?3年以来,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一直让三地的各级领导干部备感棘手。笔者认为,找到协同发展的抓手,需要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上做文章,在参差多态的发展中寻找共同发展的密钥。

  邦之兴,由得人。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标的智力支撑和重要保障。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人才资源集聚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创新资源最为密集、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但也存在着区域人才结构与协同发展功能定位不适应,区域人才国际化发展水平与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不相适应,区域人才体制机制与人才市场活力不适应,人才公共服务提供与集聚高端人才所需环境不适应等突出问题。

  实际上,京津、京冀、津冀之间,关于人才发展的两两合作已开展多年,但是在三地均衡发展方面并无明显成效。究其原因,从利益角度考虑,三方各有“一亩三分地”的诉求,若想在某个利益点上达成共识,两方比三方更容易实现。要推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更好地服务支撑区域协同发展,迫切需要加强人才一体化发展顶层设计。《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就是这一顶层设计。

  从2016年3月开始,作为起草组组长,笔者带领团队在三地开展了2轮调研,组织了30余次座谈,访谈各类人员130余名(其中局级干部33名),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800余份,召开了3次专家研讨会,形成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报告》《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现状研究报告》和《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报告》。

  今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三年再次视察北京,对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对《规划》相关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今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及时学习领会中央相关精神,专门针对雄安新区的设立进行研讨,对《规划》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了《规划》(送审稿)。

  我们认为,京津冀在打造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共同体的同时,要形成“三极”:即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把北京打造成“京津冀原始创新人才发展极”;围绕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把天津打造成“京津冀高端制造人才发展极”;围绕河北省转型发展需要,发挥雄安新区创新发展示范作用和石家庄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京津冀创新转化人才发展极”。

  总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就是要把北京的创新创造创业能量释放出来,打造一个更大、更强的人才资源共享发展空间。北京“大城市病”的实质是“孤城”的病,症结在于区域发展的结构失衡与水平落差,正如交通发展有断头路一样,人才发展同样存在断头路,北京的人才“虹吸效应”,实质是破坏了人才生态群落效应,干扰了创新创造活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从无序的集中转变为有序的疏解,这就需要京津冀打破“一亩三分地”人才体制分割,创造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良好环境。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这不仅事关三地群众幸福感的提升,也必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顺利实现!

  (作者:吴江,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