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于职业运动员而言,奥运金牌意味着最高褒奖。成王败寇式的“唯金牌论”固然要摒弃,但若一变而为另一个极端的“反金牌论”,恐怕也不实事求是。奥运选手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奖牌从来都与国家荣誉、民族自信息息相关。我们越来越淡定从容地看待奥运盛会,身心放松地享受体育竞赛的内在魅力,但这与奋力冲击金牌、为国家荣誉而战,并不矛盾。
奥运赛事激战正酣,舆论场中格外热闹。中国军团首日无金,网友们祝福完杜丽,又安慰孙杨;傅园慧因一段采访成为表情包界新秀,有评论直言“就喜欢你没把金牌当回事的样子”……话题由头各异,但实质问题趋同:我们该如何看待奥运金牌?一些言辞乍听起来或许深得人心、颇为提气,但审慎思之,却不尽然正确。
谈及奥运会,就注定绕不过金牌。通过舆论话风,可以体察出当前很多人在这方面的微妙态度:既渴望中国队夺冠,又厌恶言必称金牌。其中心理并不难懂,人们不希望过度的关注异化为思想的重负,让一块金牌压得奥运健儿喘不过气。作为大国公民,这份平和心态殊为可贵,但这是否意味着争金夺银已不再重要?我们应当鄙夷必胜的信念以及对金牌的孜孜以求?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的精神所在。于职业运动员而言,夺取锦标是对其辛苦训练奋力拼搏的回报,是“更快、更高、更强”的外在形式,而奥运金牌意味着最高褒奖。成王败寇式的“唯金牌论”固然要摒弃,但若一变而为另一个极端的“反金牌论”,恐怕也不实事求是。网球巨星拉法·纳达尔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人会对冠军不狂热,但我告诉自己,我要的只是打出最好的网球,至于它所带来的冠军,那都是上天的恩赐。”
冠军与金牌,是个人荣誉,也是国家荣誉、国家实力的体现。每位选手肩上,都背负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无论是在赛场边还是电视机前,我们都会为中国队员的每一次夺冠而呐喊叫好;尽管听过了千百回,我们依旧会为颁奖仪式上奏响的国歌心潮澎湃。这就是体育赛场上的国家认同和民族情感。奥运选手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奖牌从来都与国家荣誉、民族自信息息相关。
1908年,天津一份青年杂志上提出: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代表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这一声声呼喊,在那个中国人被蔑称为“东亚病夫”的年代,是如此的悲壮。
1932年,23岁的刘长春孤身出现在美国洛杉矶的跑道上。这个身高169公分的小个子,代表了拥有4亿人口的东方国度。他扛着一面国旗,“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存在”。
1984年,许海峰在男子自选手枪慢射比赛中获得冠军,王义夫获得该项目的铜牌。两名中国选手同时闯入三甲,让主办方始料未及,因为他们只准备了一面中国国旗。那一天,多少中国人热泪盈眶,记住了“零的突破”这四个字。
近些年,我们不断地跨越与突破:第一次让黄种人站在110米栏的领奖台上,第一次在男子游泳中拔得头筹,第一次登上奥运金牌榜榜首……
沿着国力上升的轨迹,奥运金牌也从奢求变成了平常,其与国家荣誉的关系也看似由强转弱。于是乎,出现了一些新说辞。比如说体育的本质是游戏,奥运会不过是一次体育界的大聚会,忘掉金牌、享受其中即可;运动员因错失金牌而遗憾流泪,一些人就会跳出来抨击举国体制;甚至运动员在获奖后感谢国家的培养,也会被讽刺为官话套话。凡此种种,实际上是过分地割裂了体育和国家荣誉的关系,是失之偏颇的。
我们越来越淡定从容地看待奥运盛会,身心放松地享受体育竞赛的内在魅力,但这与奋力冲击金牌、为国家荣誉而战,并不矛盾。这也并非只是“中国特色”。2008年奥运,中国超越美国位列金牌榜首位,美国媒体罕见地选择以奖牌数排序,依旧让美国排名第一。综合国力遥遥领先的美国,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美国,为何要费这份小心思?其中道理不言自明。
有人说,体育比赛是和平年代的“战争”,重大赛事总是很容易呼唤起人们的集体荣誉感、国家荣誉感。的确,对于体育来说,金牌当然不是全部;而对于金牌来说,很多时候,体育也不是全部。这应当是我们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起点,也是真正享受奥运盛会的起点。
索契冬奥会俄罗斯赢得了什么 | 2014-02-26 |
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 2014-02-26 |
践行群众路线须着力解决五方面问题 | 2014-02-26 |
照亮共产党人灵魂的明镜 | 2014-02-26 |
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和实效 | 2014-02-26 |
王晓东: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和实效 | 2014-02-26 |
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 | 2014-02-26 |
巴西心中最大的体育盛会 | 2014-02-26 |
重要的是享受体育的快乐 | 2014-02-26 |
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重要部署 | 2014-0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