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以精准化管理提高扶贫供给效率
王学书
//m.auribault.com 2016-05-30 来源:甘肃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如何高效落实扶贫举措,全面完成脱贫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和思路提供了指导借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从要素端、生产端入手,通过对要素结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和优化,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要素资源合理配置,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来促进经济增长。从这个角度说,精准扶贫也是一场供给侧改革。精准脱贫实施,也必须解决供给与需求有效匹配的问题,需要对扶贫要素进行调整、优化,实现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实现扶贫效益最大化,最终需要提高扶贫能力来完成。

  以供给侧改革思路推进精准脱贫,要求供给对象与需求主体相一致、供给结构与需求特征相协调、供给质量与需求层次相衔接、供给机制与脱贫治理相配套,最大限度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

  实现精准滴灌,使扶贫供给与需求相匹配。粗放式扶贫是大水漫灌,降低了扶贫资源利用效率,使部分需求最迫切的贫困人口得不到有效帮扶。因此精准扶贫,就要体现在“精准”上,要精确供给对象,由“区域瞄准”向“农户瞄准”转变。传统扶贫基本上以县为单位划定贫困人口,属于“区域瞄准”,虽然资金投放相对集中,但很难精确掌握不同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资源供给浮在面上的多,沉到农户的少。实施精准扶贫,就要进一步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紧紧锁定贫困人口,把供给对象切换到贫困村、贫困户和具体贫困人口上,扶真贫、真扶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同时,要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要以精准高效的方式组合扶贫要素,优化扶贫资源配置,增加有效供给。通过“脱贫加法、致贫减法”,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效调节社会各阶层机会水平、收入水平、共享水平的均衡性,有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

  改善供给结构,使之趋于合理。在贫困现状多样、贫困成因多元的背景下,扶贫供给不能一个模式一刀切,必须针对不同贫困村户的实际,优化资金、信息、技术、产业等供给结构,提供差异化的脱贫帮扶。扶贫供给应当由“撒胡椒面”向“量身定制”转变。要紧扣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按照“缺什么扶什么”原则,优化要素结构,增加供给总量,下功夫补齐贫困乡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产业发育不足等短板弱项,有针对性地制定落实贫困户脱贫措施,真正扶到根子上、扶到点子上,实现政策效应、资金效应、帮扶效应最大化。

  提高供给质量,由“底线保障”向“优质保障”转变。认真落实“1+17”专项方案,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富民产业、科技文化等要素供给中,既要加快推进,尽快实现贫困村户全覆盖,更要坚持高标准,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层次,着力推动扶贫开发从保生存、保基本向促发展、促小康迈进。

  扩大供给主体,由“单兵作战”向“合力攻坚”转变。注重资源整合,坚持多方联动,统筹用好行业部门、驻村帮扶、社会扶贫和农民主体等各种力量,形成强大攻坚合力。尤其要把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帮助其树立脱贫信心、坚定脱贫志向,在外力帮扶下,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完善供给机制,由“经验管理”向“精准管理”转变。借助大数据平台等工具,运用信息化手段,引入第三方监督评估机构,建立健全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识别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管机制和评估机制,以到户到人的精准化管理,不断提高扶贫供给效率。(作者系平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