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社会治理要补好“精神短板”
沈士光
//m.auribault.com 2016-02-18 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 更多

  “补短板”是今年上海市委的一号课题。顾名思义,补短板就是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把工作中的不足、弱点加以改进和提高。补短板的过程也是补“精神短板”的过程,或者说要补好短板,首先要补好治理者的公共精神短板

  “补短板”是今年上海市委的一号课题。顾名思义,补短板就是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把工作中的不足、弱点加以改进和提高。在笔者看来,补短板的过程也是补“精神短板”的过程,或者说要补好短板,首先要补好治理者的公共精神短板。

  为公共利益要敢于“横刀立马”

  第一,补“畏首”。所谓“畏首”,就是工作不出头,不主动,不敢为天下之先。一般来说,短板不具有自我隐藏性,它明显在那里,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也有负面影响,群众也有反映和怨言,但有些治理者要么熟视无睹,要么视而不“治”。他们信奉既“不出头也不当尾”的“中庸”之道,笃信“出头椽子先烂”的古训,甘居中游,更遑论创新。他们担心一旦一马当先去治理短板,就好像捅了“马蜂窝”,一捅而不可收拾,会自找苦吃,“治”不了兜着走。因为短板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利益性和自我繁殖生长能力。治理短板有难度,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不少人就避开它,能不碰就不碰,不得已要碰,也是见好就收。“畏首”的结果是“马蜂窝”发展势头越来越猛,“脓包”的自发生存能力越来越大,最后需要伤筋动骨甚至刮骨疗伤。因此,补“畏首”的精神短板,是要补上为公共利益敢于横刀立马的精神,并激励那些敢碰真问题,敢去解决真难题的干部。

  第二,补“畏危”。所谓“畏危”,就是害怕治理短板会发生不可预测的危机。现代社会是个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特质是一个小小的行为就可能变成突发性的公共事件,产生难以估量的危机和后果。这也使得有些人在短板面前,成为一种典型的“风险侏儒症”患者:不作决策、不作预判、不作补救与改进,其结果是处处被动。风险社会的形成与现代治理的“科层制依赖症”有很大的关联度,过度依赖政府层级来推动工作,产生了所谓的“三靠”:靠上级对下级的压力与考核指标来推进工作,靠文件的批转、转发来实现运转,靠会议讲话和重申来推动治理,而实质是大量的工作并未真正落实。短板大量发生在基层,发生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发生在科层制运行之外的。所以补“畏危”短板,最有效的办法是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 《史记》 中的“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否”来告诫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

  治理者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第三,补“畏单”。所谓“畏单”,就是害怕工作单兵作战,缺乏治理力度和有效性。有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不仅看到了短板,也认识到治理短板是自己的工作职责,然而他们用“自己屋前是有雪,别人瓦上也有霜”来搪塞和推脱责任。“畏单”意识凸显了现代政府职能部门往往以我为主、单兵主义的弱点。而有些短板并不是某个部门能够解决的,需要政策部门、执法部门、监督部门联合行动;有些短板需要专业部门和专业人员专业知识的支撑和支持。因此,补“畏单”精神短板,首先是要克服政府部门的“门户之见”、“瑜亮情结”等狭隘、短视的衙门作风,提升整体性政府的意识,充分利用和发挥大部制联合治理的制度、机制优势。其次是要培育一种新型的部门之间沟通、协同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是现代公共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性的精神观念,并要将它化育为社会共同的精神气质。

  第四,补“畏短”。所谓“畏短”就是害怕治理效果的短效性而缺乏治理的决心、韧性。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公共治理就是短板顽症的坚韧性和治理者坚韧性之间的较量。不少政府部门和领导人缺乏坚韧性的治理品质,“一鼓作气”可以做到,然而往往是虎头蛇尾,治理效能“再而衰”、“三而竭”。补“畏短”之精神短板,心中要树立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明确治理目标之后推进治理过程不放松、不放手,使得治理效果得以巩固和持久。有一个叫做“泥泞前行”(Muddling Through)的理论,说的是重大的政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如何选择最佳战略问题。补短板过程中有形形色色的寻租藩篱需要拆除,有各种各样利益集团的纠缠需要解开,更有许许多多的潜规则需要提防。正因为如此,用“泥泞前行”来形容治理过程,可以提醒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坚韧的意志来应对各种挑战。

  第五,补“畏害”。所谓“畏害”,简单地说就是,如果对自己的政绩没有直接的功与利就没有治理的积极性。“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个“福”既是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内涵着治理者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也就是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愈多愈强,治理者也就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也在为执政党完成执政使命贡献力量,他的成就感、荣誉感也愈多愈强。如果讳言领导干部对这个“福”的感受,也是有偏颇的。而唯GDP的政绩观却形成了一种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就是GDP的唯我性,对我有利的去做,“锦上添花”的去做,对公共利益有利而对我不利的就不做。补“畏害”的精神短板,是要治理者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追求公共治理的卓越性而去掉功利治理的小我性,不在意这个“福”的短暂性,而要在意这个“福”的长远性,铭记人们经常讲的“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政声人去后,功德在民心”。(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