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强国建设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新思想新论述
洪银兴
//m.auribault.com 2017-03-29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较短时间里由低收入阶段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我们面临着新的发展问题。解答好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进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指引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之魂,而且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思想之魂,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新境界。

以重大发展问题为导向推动经济发展理论创新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创新,最重要的是抓住我们所处发展阶段的重大发展问题,积极作出回应。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现在已经告别低收入发展阶段、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面临一系列新的重大发展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这就提出了中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二是世界上一些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没有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等严重问题,发展陷入停滞。我们面临着避免重蹈他人覆辙、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三是发展面临一些深层次难题,包括传统发展动力衰减、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发展水平和质量不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等。解决这些重大发展问题,呼唤经济发展理论创新。习近平同志的有关重要论述,为解决这些重大发展问题和创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指明了方向。

  经济发展新常态理论。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从战略机遇期视角观察新常态,不能只把新常态理解为经济增速放缓,还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论述,掌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抓住和用好发展的新机遇。应当认识到,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的变化过程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因而新常态不只是速度变化,还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结构优化,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二是动力转换,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可见,经济发展新常态理论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发展新阶段的特征、机遇和任务。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引。创新着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着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着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着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创性成果,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科学指南。

 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夯实经济发展理论基础

  为谁发展,是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按此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需要明确三个发展目标:以发展生产力、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握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在发展新阶段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在发展中共享、在共享中发展,努力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按照共享发展理念,经济发展不是为少数人、一部分人服务,经济发展理论也不能为少数人、一部分人服务,而是要为全体人民谋利益。在共享发展中,人民群众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在民生改善中有更多获得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改革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结合发展新特征新趋势深化对科学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根本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7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一深入阐述,是对经济发展规律性认识的理论升华,是对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的科学把握,是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思路、新路径的高度概括。

  我国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两大发展问题日益凸显:一是发展不平衡,二是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新发展理念指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实现科学发展的路径。

  通过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是协调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首先是补齐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短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2013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协调发展,要求着力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其次是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块短板。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通过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长期以来,依赖化石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了应对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就把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多样性的生物、绿色的环境看作宝贵的生态财富,进一步明确了生产力研究的三个层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对于经济发展来说,这三个层面缺一不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经济发展,就要建立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立足我国国情和实践推进经济发展动力理论创新

  习近平同志指出:“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功能是寻求发展的动力。在生产关系层面,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寻求发展动力。在生产力层面,则是在供给和需求两侧寻求发展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市场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消费、投资和出口成为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的问题突出出来,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动力转换。

  经过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传统经济要素的推动力出现衰减是不可避免的。但应看到,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除了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还包括技术、结构、效率等。在现阶段,虽然物质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供给侧的推动力在减弱,但技术、结构、效率等方面的动力还没有充分激发出来,科技创新、结构调整、效率提高等都还有巨大潜力,而且是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其中,最重要的动力是创新的驱动力。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供给侧的其他动力如结构调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也需要依靠创新才能充分激发出来。现在,我国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在世界上的位置已从跟跑并跑提升到并跑领跑、抢占战略制高点,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任务更为紧迫。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必须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着力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努力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争取在价值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