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建设生态农业 推动绿色发展
唐丙元
//m.auribault.com 2016-06-03 来源:河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生态友好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就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战略部署。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河北要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发展生态农业是客观规律使然

  生态农业是以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前提,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原理,综合运用传统农业生产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水、土、气等自然物质良性循环,促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同时,还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满足人类生存所需物质数量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建设生态农业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能量合理流动、物质有序循环,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有利于提供绿色生态产品,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资源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等问题,造成农业生态系统不堪重负,区域产业结构失衡,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条件下,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面对农业发展的新挑战,必须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切实保障绿色食品、洁净水体等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

  我国幅员广阔,地貌类型齐全,农业生态类型多样,发展生态农业可充分发挥各地的自然条件、独特资源等优势,把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在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通过农业投入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逐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

  发展生态农业是我省的必然选择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不仅是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我省人均耕地少、水资源严重匮乏,尤其是燕山—太行山地区、坝上地区、黑龙港地区,既是我省农业集中生产区,也是自然条件较差的生态脆弱地区,这就意味着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只能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我省要建设成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这也意味着,所有产业的发展都要坚持生态优先,所以,发展生态农业是我省的必然选择。

  我省是较早发展生态农业的省份之一,通过山区综合开发、草原围栏圈养、农业多种经营等,探索了多种发展模式,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针对太行山区土壤瘠薄、干旱少雨、植物难以生长等现实难题,我省通过加强荒山荒坡综合整治、果树栽培技术创新、标准化林业生产技术示范推广等,形成了以富岗苹果、绿岭薄皮核桃等为代表的太行山产业带,探索出以科技开发荒山的“绿山富民”模式。借助省内外科研院所技术和人才优势,各地扶持构建了畜—沼—菜(果)、种—养—栽(食用菌栽培)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打造了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赢。生态农庄、农业公园、现代农业园区等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生态资源和优良生态环境的稀缺性,使低碳、休闲、旅游、养生等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生态产品成为市场的热点。目前,我省还有相当数量的山场等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缺林少绿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仍然艰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改变这一现状。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完善生态产品市场交易配套政策,健全区域合作机制,有效推动生态脆弱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与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相结合,促进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生态资本产业化,实现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发展生态农业要补短板、抓关键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对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找准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加快补齐短板,抓创新、抓转型,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加大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夯实生态农业发展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坚实基础。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开展农业生态修复,能够切实增强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提高生态系统的产出能力和服务价值。要坚持问题导向,抓好水、土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建立农业资源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的政策支撑体系。根据我省水资源承载能力,切实抓好农业节水,通过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推广包括设施、农艺、生物、管理等的综合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实行轮作休耕模式,加快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复,促进种地养地相结合,不断提高耕地基础地力。严格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完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健全农业清洁生产认证制度,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提高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整治,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持续改善生态农业发展环境。

  加强技术示范推广,增强生态农业发展后劲。现代农业科技是确保产品供给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手段,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实现生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按照产业发展需求,促进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与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创新,推动先进实用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解决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互脱节问题。要明确生态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创新重点,着力加强生物共生、病虫害综合防治、区域环境综合治理、节水节肥高效种养等技术研发,突破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强化生态农业技术服务,示范推广适地、适时、适品种养技术,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态农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

  创新业态、拓展功能,提升生态农业综合竞争力。充分利用经济转型、区域协同发展等契机,把现代科技成果、产业组织方式和商业新模式等引入农业,挖掘农业的生产、生态等功能,培育农业新型业态,拓展完善生态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立体复合的新型种养结构,促进植物、动物、微生物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多层次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农业农村资源,把农业生产、乡村建设与休闲观光、旅游养生等服务业结合起来,建设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观光园、度假村和农业园区,提升农业农村的绿色生态、文化传承、科技展示等价值。完善农业信息平台,促进农业生产、保鲜储藏、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衔接,提高生态农业综合效益。

  强化引导扶持,激发生态农业发展内在活力。农业生态系统的地域特征较为明显,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加强规划引导,统筹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和主导产业选择,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使不同区域的生态农业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具有更强的正外部性,需要加大政策扶持。要采取项目带动、财政补贴、特许经营等多种手段,加大对农业清洁生产、生态种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具有公益性质农业活动的支持力度,增强生态农业发展活力。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