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机器人产业发展要数量更要质量
徐建华
//m.auribault.com 2014-07-17 来源:中国质量报
分享到: 更多

  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无论是在制造环境下应用的工业机器人,还是在非制造环境下应用的服务机器人,其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均增速超过17%,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在这股席卷世界的机器人浪潮中,中国自2013年以来已经连续3年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

  但是,数量的快速增长并不能掩盖我国机器人产业在质量方面存在的短板与不足,主要表现在: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零部件中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高端产品质量可靠性低;机器人推广应用难,市场占有率亟待提高;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产业竞争力缺乏;机器人标准、检测认证等体系亟待健全。

  当前,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构建以智能制造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体系迫在眉睫,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呈现大幅增长,但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在质量方面却仍然存在差距,无法真正满足市场对高质量机器人产品的需求,制约整个产业迈向中高端。正是看到了整个产业发展中“质”与“量”的矛盾,最近出炉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强化基础、质量为先”原则,所谓“强化基础”就是加强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完善机器人标准体系及检测认证平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质量为先”就是提高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及高端产品的质量可靠性,提升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质量技术基础,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产品市场竞争的基础。规划专门提出“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充分说明了基础对于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尽管这些年机器人产业发展十分“红火”,但如果“萝卜快了不洗泥”,只顾着一路野蛮生长而忽视基础能力建设,一个产业的发展必然很难可持续健康地成长,所以在我国机器人产业迎来重要发展的“十三五”时期,在未来5年注重基础能力方面的建设和投入,无疑对整个产业的质量提升至关重要。

  以标准、检验检测为代表的质量技术基础,是机器人产业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发展的“地基”。规划明确提出“加强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和“建立机器人检测认证体系”。比如研究制定一批机器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主要包括机器人用RV减速机通用技术条件等通用技术标准、机器人整机电磁兼容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等检测标准、个人护理机器人安全要求等安全标准、工业机器人编程和操作图形用户接口等通信控制标准、设计平台标准和喷涂机器人系统应用规范等应用标准;建立并完善以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为代表的机器人检验与认证机构,推动建立机器人第三方评价和认证体系,开展机器人整机及关键功能部件的检测与认证工作。正是要通过夯实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质量技术基础,补齐“标准、检测体系”的“短板”,助力产业质量提升。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积极开展机器人的应用示范,是在夯实质量技术基础的同时,助推产业提升质量竞争力的又一“营养食谱”。规划提出,要通过提高企业质量意识,促进企业实施以质量为先的经营管理,完善产品检测认证制度,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加强制造过程管理等措施,推进质量保障能力建设,提高机器人产品的质量可靠性,提升用户使用机器人的信心。在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保持数量高速推进的同时一定要有质量作为保障。

  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于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起步晚,但相信只要坚持走“数量”与“质量”并重,坚持质量为先的发展模式,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机器人产业也必将迎来“质”造新时代。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