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着力培育行稳致远的自动力和新动能
韩保江
//m.auribault.com 2016-05-03 来源:学习时报
分享到: 更多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亚洲博鳌论坛上指出,中国经济要行稳致远,必须激发自动力,培育新动能。这既是近期中国经济顶住下行压力,实现“稳增长”目标的具体要求,又是为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宏观政策取向。

  客观地讲,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完全散去。中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必须着眼扩大内需,激发自动力,培育新动能。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大搞“再工业化”,周边国家制造业竞争力提高,以及形形色色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泛滥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要行稳致远,更要注重发掘国内发展潜力,切实发挥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独特优势。

  激发自动力,说到底是要把中国经济自身的独特优势用好。首先要用好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飞速发展,但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巨大,总体上仍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处于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就意味着我国经济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这种发展空间不仅表现在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仍会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且表现在生产要素、人口资源向第二、三产业和城镇聚集而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上。其次要用好中国人口基数大,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快,以及由此创造的巨大市场空间。我国人均GDP已接近8000美元,特别是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均快于经济增长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尤其是信息产品、影视文化产品、旅游养老等消费增长迅速。这不仅会继续给老百姓提供物质产品的传统产业创造需求空间,而且会为老百姓提高优质服务、信息文化产品的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巨大需求空间。再次要用好高储蓄率、高资本形成率以及由此带来的充足社会资本。目前我们居民储蓄总规模约54万多亿人民币。如果我们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体制机制创新,进而把高储蓄的优势充分释放到能够优化我国经济结构的全新的投资领域中去,必将继续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需要的自动力。最后要用好我国的人力资本优势,继续延续支撑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严格地说,我们现在还不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短缺的国家,尽管劳动力规模由2012年的9.37亿降至2015年的9.11亿人。但我们仍然有一个世界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更何况我国的劳动力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美国麦肯锡公司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拥有2亿大学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将超过美国劳动力的总和。如果我们通过积极实施放开“二孩”和延迟退休政策,并控制好企业人工成本上升的速度,不仅我国许多优势产业生命周期可以继续延长,而且会为许多知识密集型新产业提高充足的人力资本支持。现在的劳动力短缺总体还是结构性的,并未发生总量性短缺。

  培育新动能,说到底是要通过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自主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不仅是新兴产业崛起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提,而且是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不高的,只有52%左右。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2020年我国的研发投入要达到GDP的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达到60%.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加强劲的发展新动能。

  当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也是推动和保障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新动能。像科技进步一样,制度创新也被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内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仅仅一个“三证合一”的商事制度改革,每天就新增注册企业1万多户。可见,如果各项改革举措真正到位,各种制约发展的利益藩篱得到彻底拆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终将成为一股热潮,各种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中国经济又何愁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永续动能呢?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