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特征出现了结构性实质性变化,经济增速下行伴随着环境资源约束和贫富差距约束,传统的要素驱动模式已越来越疲弱,亟需培育和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李克强总理在1月8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步伐。
从要素驱动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的转轨,是一个脱胎换骨、浴火重生的过程,必须通过改革的办法,建立适合创新驱动模式的新体制,这种改革不同于过往,可称之为改革2.0版本。改革2.0主要要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有钱创新。创新驱动的典型特征是赚慢钱、赚概率、赚未来,这样,追求短期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应该让位于追求长期的实体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美国的风险投资模式、德国的中小银行模式及日本的国家创新担保模式是我们要重点研究和学习借鉴的标杆。比如,要加速以直接融资取代间接融资的全面改革,因为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创新的效果并不好,而股权资本是支持创新的。
我国目前已着手在放开银行准入、信贷差别、股权扩容、建立创新基金、创新担保、科技奖励等定向精准体制改革上发力,也在积极健全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央行还需要通过量宽并配合降息、降准、贬值等手段降低资金价格。
二是有人创新。只有把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创新成果才会源源不断涌现,这就需要加快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转化机制。比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诚信制度建设,完善法治,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以保护创新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合法权益;要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领军人才更大的科研决策权;落实股权激励机制等。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应成为创新的主体。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也要加快构建产、学、研、用融合。
三是成果能转化。关键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一方面要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和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另一方面要打造一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力争取得重大颠覆性创新和群体性技术突破,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还要化解过剩产能,在传统产业广泛开展“互联网+”行动,推动制造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创新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让“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市场和政府作用也不相同。比如,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社会效益较大,要更多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产业化重点发挥企业和市场的作用;处于创新链条中端的大学、研究机构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是产业化的薄弱环节,需要多管齐下,包括加强研究成果转化,以及技术转移的平台机制建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特别是政府资助形成的科技成果的产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方面,增大研究团队和发明人的激励,鼓励建立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加强对科技成果的专业服务和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风险投资的激励和引导,发挥资本市场对成果转化的作用。
四是失败有退路。建立风险防范体制机制,做到创新失败了有退路,还要培育敢于探索、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如果解决了后顾之忧,相信千军万马奔创新局面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