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陈昌盛
//m.auribault.com2015-01-27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三、适应新常态的根本出路是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

  新常态指明的是变化趋势而非未来的结果。新常态重在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但并不是新结果。进入新常态不代表经济必定发展为更高水平。也就是说,新常态调整变化并非指向唯一结果,新常态更不会自然而然地引导经济成功迈向更高阶段,更高水平。其实,追赶型后发国家在经历高增长后,经济回落往往有两种不同的结局。一种是在跨过高收入社会门槛后,经济转入成熟阶段后的回落,如前面提到的德国、日本和韩国;而另一种则是经济经历快速增长后,因为没有进行有效的战略调整,以适应变化的新条件和新特征,经济增长戛然而止甚至倒退,并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如部分拉美国家和前苏东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中高速增长会自然到来,结构优化升级会自发实现,经济风险会自行消化。经济成功迈向更高更成熟的阶段,是积极争取,努力作为的结果。只有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放,顺“新常态”大势奋发有为,真正释放潜力,方可向好的方向发展,否则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后尘的可能性也不是完全没有。

  新常态下新旧力量将长期并存,原有优势和新优势双轮驱动。中国经济之所以在过去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一定是中国经济大方向选对了,一些因素一定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和趋势,但并不意味着未来经济发展将完全不同以往。经济发展是连续的过程,不会因为开启了一扇窗,就会关掉一道门。新常态需要新思路和新方式,但不否定那些仍继续有效的做法。新常态下我国增长动力结构,将既不同于原来快速释放后发优势阶段的模式,也不同于欧美经济体主要靠创新驱动和消费主导的模式,而是介于二者之间过渡状态,呈现规模经济和结构变动释放增长效应逐渐减弱,同时质量效益提升和全要素生产率贡献逐步增强的混合特征。当前我国经济减速是趋势性、结构性的,但不会是断崖式的。因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尚未结束,地区发展差距巨大,2.6亿农民工需要转变为市民,2亿贫困人口(按高标准)需要脱贫,1亿城市棚户区住户需要新的家园,这些都蕴含着巨大的需求空间。同时,我国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继续释放,每年有近700万大学生毕业,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新优势正在逐步形成。新旧优势与需求潜力结合,一定会释放出强大的动力,以支撑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和大胆创新是根本出路。经济发展方式要真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要切实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前提下,最根本的出路还是深化改革开放,大胆试错创新。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过深水区,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推出既有利于短期发展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充分尊重和发挥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方案。加大协调力度,强化督促评估,切实抓好改革措施落地。针对世界经济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要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构建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积极参与新一轮全球分工,主动倡议、参与和推动新一轮国际经济秩序调整改善,为我国经济发展争取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是高速增长期的法宝,也仍将是新常态下的不二法宝,而且改革开放本身也是持续不断的创新。新常态下,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创新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原有的靠引进技术,资源要素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靠抓大项目、按照雁行模式发展产业等方式的效果也日渐削弱;在看不清技术突破方向的前提下,政府集中资源强力推进的优势也明显减弱。要充分发挥新技术、新思想、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带动作用,通过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新常态下的创新,更多靠分散试错,靠千军万马的大众创新,通过竞争脱颖而出。分散化创新是未来创新的主流,同时一些共性的和基础平台的创新,离不开协同创新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一些关键创新离不开集体攻关。需要将个人激励和集体协作有机结合,去激活我国各种创新要素的潜力和活力,推动我国经济向更高更成熟阶段平稳迈进。(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

1 2 3 共3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