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m.auribault.com 2017-12-17 来源:求是 
分享到: 更多

  核心要点:

  ■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思想贯穿报告的始终,成为我们党最重要的发展理念,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积极参加者和力量源泉。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最大的政治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

  ■ 中国的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强调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决定了改革必须依靠人民,改革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环节各领域各方面,必须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疏通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要建立利益协调和共享机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围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做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重要论断频繁出现在报告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思想贯穿报告的始终,成为我们党最重要的发展理念,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怎样看待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这是在社会认识史上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以前,“英雄史观”居于统治地位。它认为,历史是少数杰出人物创造的,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和统治者的历史,而人民群众则是愚昧无知、任人摆布的工具。唯物史观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答了这一历史观问题,正确说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生产方式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整个社会全部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归根到底,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社会制度的新旧更替,都是通过阶级斗争、人民群众的革命来实现的。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是少数人的事业,而是依靠多数人并为多数人服务的事业。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决定社会主义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列宁曾经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毛泽东也曾指出,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和基本依靠。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积极参加者和力量源泉。社会主义要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而社会主义改革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习近平强调,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就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总之,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最大的政治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利益的忠实代表者。由于无产阶级是历史上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因而无产阶级所反映的利益是全人类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是人民群众的公利。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纵观人类历史,不少政治组织和政治集团,在夺取政权的阶段,其政策主张或多或少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但是在取得政权之后,就忘乎所以,骄傲起来,久而久之,脱离了人民群众,不再代表群众的利益,最后被群众所抛弃。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尽管很复杂,但失去民心,失去人民支持是最根本的原因。而中国的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强调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习近平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决定了改革必须依靠人民,改革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如果脱离了这一点,领导改革的共产党必然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也必然失败。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在这一问题上截然不同的做法所导致的天壤之别的结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苏联东欧共产党之所以丧失执政地位,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日益强大,中国的改革事业之所以兴旺发达、充满生机,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在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上,执政党必须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观,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始终成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为此,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治国理政、领导改革过程中,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归宿;必须通过改革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必须反对严重侵犯人民群众利益的各种行为。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方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不是空话,必须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环节各领域各方面,必须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尤其是在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后,我们必须依据主要矛盾的转化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基本方略落到实处,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深入群众,保证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完善利益表达机制。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利益表达机制,疏通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主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建立利益协调和共享机制。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要建立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利益分配机制,适当调整收入分配政策,逐步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围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要通过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解决为什么人、由什么人享有的根本问题;要通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实现人民最广泛的民主;通过全面依法治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通过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通过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增进人民福祉,创造中华民族美好未来;通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执笔:秦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