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及实现条件
江畅
//m.auribault.com 2017-12-15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并且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正确理解这些重要论述,我们首先需要弄清人民美好生活意味着什么,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必须具备哪些社会条件和个人主观条件。

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内涵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人民美好生活是一种动态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共产主义社会是其社会成员普遍获得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理想作为其终极价值目标。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全面而自由发展既意味着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开发和发挥,也意味着生存需要、发展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和享受需要得到尽可能好的满足。根据这种理解,一个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创意和魅力。由于人的全面发展包含道德的完善,因而为了凸显其道德的意义,可以将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理解为道德之人、自由之人和全面发展之人。显然,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状态就是人的美好生活状态。这里所说的“生活”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活,涵括家庭生活、职业生活、个性生活、网络生活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这种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人民美好生活在其最充分的意义上就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获得全面而自由发展,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为道德之人、自由之人和全面发展之人。

人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社会条件

  要具备所有社会成员的潜能都能得到尽可能充分开发所需要的社会条件。这方面的条件主要在于社会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状况。一个社会的适龄成员入学率越高、受学校教育的程度越高,越有助于社会成员潜能的充分开发。要使其成员能够全面而自由发展,社会首先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其成员普遍受到充分而适宜的教育,从而真正具备充分实现人生幸福和自我价值的可能性。

  要具备所有社会成员开发出来的能力都能得到尽可能充分发挥所需要的社会条件。这涉及的是就业状况。一个社会的成员就业越充分、职业越与个人开发出来的能力相适应,越有助于社会成员能力的充分发挥。要使其成员能够全面而自由发展,社会必须给每一个人提供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就业机会,使他们有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和舞台,并通过聪明才智的发挥获得职业成功感或成就感。

  要具备所有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都能得到尽可能充分满足的社会条件。这涉及的是社会成员的生存保障问题。一个社会给所有社会成员(无论他们是否从事职业)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越充分,越有助于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获得满足。要使其成员能够全面而自由发展,社会必须建立良好的生存保障机制,使人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无后顾之忧,对生老病死以及意外伤害无所恐惧,能够从容面对生活。

  要具备所有社会成员的发展需要有得到满足的可能的条件。发展需要主要是人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不可能给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条件,但可以为他们的发展需要的满足提供充分而又公平的基础和机会。一个社会为其成员在这方面提供的基础越坚实、机会越多,越是有助于他们的发展需要获得满足,他们越有可能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要具备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安全感、获得感、公正感、认同感等美好感受所需要的社会条件。要使社会成员普遍感到:自己是自由的;自己有和其他社会成员同样的人格、尊严、权利、机会;自己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受到公正待遇;自己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和机会;自己生活的环境是安全的、稳定的、有序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友爱。只有社会环境真正是自由、平等、公正、民主、和谐的,社会成员才可能普遍产生安全感、获得感、公正感、认同感等美好感受。

人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个人主观条件

  社会成员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也需要社会成员个人的主观条件,这就是人格完善。

  人一生的整个过程包括三个层次:作为人整个生命现实过程的人生,作为个体综合规定性的人格,现实化为人格的人性。这是从表层到深层的结构。人格在一定意义就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这种意义上,人性与人格的关系就是禀赋与素质的关系,而人格与人生的关系则是素质与素质发挥的关系。一个人的素质是一个人在人性禀赋、身体成熟、环境影响和个人作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这标志着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一个人会过怎样的生活,他的人生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或什么水准。人格是判断一个人的内在根据,而判断的标准则是人格对人性开发的程度,或者说人格实现人性的程度。

  人格完善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不同的要素、层次和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格要素是否健康、人格结构是否完整、人格性质是否道德、人格层次高低和人格是否具有鲜明个体特色这些方面的问题。一般来说,人格完善具有人格健全、人格道德、人格高尚、人格个性化四个主要特征。人格完善意味着人性现实化达到了最充分的程度,是一种理想状态。一个人人格完善,他就能够自我实现,就具备了幸福生活所需要的充分的主观条件。因此,一个人要获得全面而自由发展,要成为幸福的人,就必须努力追求人格完善,并在生活过程中努力使不断完善着的人格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追求人格完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幸福生活准备主观条件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成员是否普遍追求人格完善、人格能否尽可能地达到完善,与社会条件直接相关。一个社会的条件有利于其成员全面而自由发展,具备了以上所说的基本条件,这个社会里的人们就都会注重和追求人格完善;相反,一个社会的条件不利于其成员全面而自由发展,其成员就不仅不重视人格完善,相反还会出现各种人格问题。同时,人格完善还需要引导和教化,一个社会越是注重引导和教化,人们越有可能重视人格完善。当然,这种引导和教化必须有相应的社会条件与之配套。

(作者:江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北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