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开拓新时代普法新境界
李长山
//m.auribault.com 2017-12-04 来源:学习时报
分享到: 更多

开栏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促进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的提高,本报与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合作,从本期开始,开设“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专栏。

  深刻领会十九大报告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思想、新目标、新判断、新部署,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奋力开拓新时代普法新境界,实现新作为,是普法部门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开拓新时代普法新境界,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普法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当以人民满意为最高价值取向。思考、谋划、实施法治宣传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以满足群众需求为第一选择,以回应群众期待为着力点。在工作的指导思想上,由政府主导向为民主导转变;在工作的推进方式上,由粗放管理向精准服务转变;在工作的评价标准上,由自我评价向群众评判转变,加快建立和完善集群众法治需求收集、产品研发、产品供给和效果反馈于一体的链条式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法治宣传中心、普法社会组织、普法网站的实战功能,努力使人民群众亲身体会到实实在在的法治获得感。

  开拓新时代普法新境界,必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经过近40年的普法,法治宣传在推进法治建设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功不可没,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但着眼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非物质的需求”,我们的普法工作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接下来的法治宣传必须聚焦这些问题,着力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狠下功夫,持续推进基本队伍规范化、基本方法实效化、基本平台立体化、基本要求标准化、基本机制长效化,推动实现普法阵地“建好用活”、普法流程“规范有效”、普法服务“精准普惠”。

  开拓新时代普法新境界,必须着眼法治建设的总目标,着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法治宣传教育是社会司法体系构建的首要环节,是推动公民有效接受法律的重要抓手。法治宣传部门要立足司法行政和法治宣传职能特点,把加强法治社会建设作为主攻方向,主动担当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锋军。从法律与社会、主体与客体、传统与现代等多重角度,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引领全社会增强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法治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切实把执法和法律服务过程变成法治宣传过程,着力打造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普法样板,确保普法宣传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开拓新时代普法新境界,必须着力构建法治文化新高地,厚植群众内心的法治信仰。实践证明,蕴含、体现和弘扬法治精神的法治文化,对法治建设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唯有让法治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实现良法善治。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守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推动法治文化建设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优秀传统文化、公民道德实践、群众生产生活的“六个深度融合”,推动法治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层面、各领域,在新起点上规划法治文化建设布局、载体、内容等,不断激发法治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开拓新时代普法新境界,必须深化基层法治实践,促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社会治理的重心始终在基层,法治宣传的主阵地也必定在基层。要将重心沉到底,触角探到底。要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服务站的衔接指导作用,推广法律顾问制度,推动所有村居实施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专项治理,开展立法治家规家训、传良好家风家教、评诚信道德家庭等活动,强化法治的道德底蕴,增加道德的法治元素,引导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在遵从共同约定的过程中感受法治、接受法治,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良性互动。

  开拓新时代普法新境界,必须重塑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大普法”工作格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成立,解决了依法治国动力来源、领导核心和体系结构矛盾问题,为重塑法治宣传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提供了有力契机和发展空间。要以此次重大改革为指向,全面整合普法资源,彻底改变单兵突进工作模式,建立“总体法治宣传教育观”。要进一步强化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工作格局。要突出加强各级法宣办建设,优化组织架构,加大人财物的保障力度。要强化法宣办协调指导督查功能,健全完善分工负责、协调配合、项目推进、资源共享的互动联动机制,确保法治宣传各项任务落细落小落实。

  开拓新时代普法新境界,必须强化智慧普法和“互联网+”,提升法治宣传的穿透力和辐射力。党的十九大将“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作为增强改革创新本领的重要内容,这也是法治宣传实现精准、便捷服务的有效路径。要以打造智慧普法模式为突破口,搭建融合“法律需求收集分析、法律知识推送、在线法律服务供给、法律需求智能匹配响应”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普法平台,精准把脉群众法律需求,推出公民全生命周期权利义务清单,为群众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法治宣传产品和服务。加快推进法宣信息化管理平台升级改造,建立普法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法治宣传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开放、共建共享。

  开拓新时代普法新境界,必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促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中,作为发挥基础先导作用的法治宣传,必须引导促进国家机关、企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到法治实践之中。要认真落实普法责任制要求和“以案释法”制度,指导各设区市建立常用法律知识、常发矛盾纠纷典型案例库,推广庭审直播、旁听庭审、百案宣讲等有效形式。要坚持以社会组织培育补齐普法工作力量,搭建政府部门、社会企业等与普法社会组织的合作平台,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争取公益创投项目,进一步形成各方依托、平等参与、互动合作的普法新格局。

  开拓新时代普法新境界,必须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强化法治宣传工作质效。法治宣传实现转型增效,着力点是精准服务,关键是狠抓落实、强化考评,破除工作虚化和空转。要进一步健全考核办法,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传导链”,考评“体系链”。尤其将强化普法办督查指导功能作为工作重点加以推进,完善第三方长效评估机制,以协作配合凝聚整体合力,以责任清单明确普法任务,以督查考核推动工作落实,实现法治宣传工作由软任务向硬指标转变、由单项检查向综合评估转变、由自我评价向群众评判转变,不断提升法治宣传群众满意度。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