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到青年中去
——四论共青团全面深化改革
本报评论员
//m.auribault.com 2016-08-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在共青团改革中,团中央将深化“8+4”常态化下沉基层工作机制,每年50%的机关干部要到区县团委工作4个月;将深化“4+1”向基层服务对象报到工作机制,在岗干部每周要到基层单位工作1天;将深化“1+100”直接联系青年制度,每名专职、挂职团干部经常性联系、服务、引导100名左右不同领域团员青年。这必将全面开创共青团 “到青年中去”的工作新局面。

  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长期以来发挥着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的聚集、分布、联系、沟通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组织覆盖、工作手臂、联系渠道等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共青团通过改革,坚定、全面、深入地到青年中去,就成为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必然选择,成为与青年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举措,成为破解服务青年“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关键一招,也成为团干部践行群众路线、转变工作作风的内在需要。

  到青年中去,更加主动地动员引导青年。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党的科学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广大青年群众中入耳入心、付诸实践。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各个历史时期,党员干部到青年工人、青年农民等群体中宣传党的革命主张、讲解党的政策,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靠的就是发动引导青年群众。当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要凝聚广大青年的共识,激发青年中蕴藏的强大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

  团干部只有扑下身子、扎下根子,与青年零距离接触,心相连、同呼吸、共劳动,才能真正引着青年走、带着青年干。

  到青年中去,更加密切地联系凝聚青年。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青年群众是我们的工作对象、发展根基、力量源泉。因此,把握团的根本性问题,把握青年的时代脉搏,就要努力做到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团的工作阵地就延伸到哪里。“键对键不如面对面”。到青年中去,与广大普通青年建立直接联系,面对面与青年交流,倾听青年呼声,了解青年愿望,为党政领导掌握青年工作动态畅通渠道。到青年中去,健全联系青年的长效机制,坚持以青年为本、让青年当主角,凝聚起青春梦想、青春奋斗、青春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把共青团的根更深更广地扎在广大青年之中,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到青年中去,更加有效地服务帮助青年。服务青年既要科学的顶层设计,也要有效的基层实践;既要始于青年需求,又要终于青年满意。当今时代,青年在教育、婚恋、就业、社会融入等方面有十分具体多样的需求。只有进万家门,访万家情,结万家亲,才能真正了解青年的真实需求,成为青年的知心人,提供实实在在的关心和帮助。通过走进青年、扎根基层,着力打造“青年之家”线下综合服务平台,有效地构建“共青团+”工作体系,让共青团成为广大青年需要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对于共青团能力薄弱的领域,要运用社会化、市场化、项目化等方式,整合方方面面的社会资源,凝聚各种社会力量,为青年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到青年中去,更加切实地改进工作作风。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群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群团工作的看家本领。共青团肩负着为党联系青年群众、把党的意志和主张转化为青年群众行动自觉的光荣使命和重要任务,团干部自然要走到青年群众一线,与之风雨同舟、甘苦与共。到青年中去,既是团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政治要求,又是落实从严治团的重要举措,也应内化为新时期开展工作的思维方式和行动自觉。既要“走得出”,趁着改革东风摆脱文山会海、走出高楼大院;又要“沉得住”,做知青年、懂青年、爱青年的青年之友;还要“干得好”,用真感情收获真友谊,用真才干赢得真成绩。

  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尤其需要凝聚青年力量,激发青年活力,团结青年奋斗。共青团使命光荣,责无旁贷。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到青年中去,共青团一定能够焕发新的青春,创造新的成绩!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