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小康
邵景均
//m.auribault.com 2016-06-08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核心思想是全面发展。没有全面发展,就没有全面小康。如今,我们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最后冲刺,务必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不断巩固和扩大全面发展的成效。

  坚持全面发展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和现实问题决定的

  “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小康”讲的是全面发展的水平,强调的不是单一的或某些方面的发展,而是发展的全面性、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强调发展的全面性,是由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事物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把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观点引申到社会发展中,必然形成整体发展观,即社会发展必然是整体的发展,社会进步必然是全面的进步。如果不强调整体发展和全面进步,社会长期处于片面发展的状态,有的事业突飞猛进,有的事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就会影响和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破坏社会的平衡发展和良性运行,无法保证国家长治久安。这一点已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一再证明。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办事,坚持社会进步的整体性,一定要强调发展的全面性。

  强调发展的全面性,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们党就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即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随着党对现代化认识的加深,如今的现代化已全面覆盖“五位一体”建设,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十三五”规划《纲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这些新的目标要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体现了坚持战略性与操作性相结合,是“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

  强调发展的全面性,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必须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发展不够全面、不够平衡的小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较大,贫困人口为数不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突出等。只有重视全面,才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紧迫感,变压力为动力;才能在推动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放宽眼界,照顾左邻右舍;才能自觉做到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全面改革、全面发展,使中央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深刻把握全面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领域、人群、地区的发展总会存在差距,不可能“同一天达到同一发展水平”。然而,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又决定了发展差距不能过大。这就需要我们深刻把握全面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全面发展,覆盖的领域要全。全面小康,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一个整体性目标要求,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在五大建设领域都有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但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仍然有许多急需补齐的短板。如在经济领域,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金融风险隐患增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商品房库存过高,企业效益下滑,债务水平持续上升;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正视短板,想方设法补齐短板。只有把各个领域的短板基本补齐,才能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协调发展。

  全面发展,覆盖的人口要全。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当前的问题是,根据最新的贫困标准,我国还有55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他们中很多人是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和少数民族群众,多居住在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要补齐这块短板,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实行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片区为重点、精准到村到户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党委、政府要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要坚持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精准帮扶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有效衔接。

  全面发展,覆盖的区域要全。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经过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我国逐步从传统的落后农业社会进入全面进步的现代社会。但一些区域,如部分农村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一些地方等,发展仍然滞后。因此,我们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只有把落后地区的发展搞上去,补齐这块短板,才不会拖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

  发挥“关键少数”在全面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能否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补齐短板,关键在领导。各级党政领导必须树立全面发展意识,切实抓好决策、执行等各项工作,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取得新的全面发展成效。

  审时度势,确保重大决策科学合理。以科学思维方式审时度势,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是推进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重大决策时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工作,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努力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习近平同志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领导者做决策,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找准问题、有的放矢,才能作出有利于全面发展的正确决策。

  抓好执行,坚决把党中央的决策落实到位。执行是决策的生命力所在,是彰显领导有效性的必然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应切实增强执行意识,发挥“关键少数”的带头作用。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能不能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使他们在贯彻落实中央全面发展的决策方面率先垂范。只要把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够不断开创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汇聚合力,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根本动力源是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此,我们应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全面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带领人民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人才是人民群众的杰出代表。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让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作者为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