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新一轮东北振兴号角吹响
//m.auribault.com 2016-05-26 来源:人民论坛网
分享到: 更多

  振兴东北当补轻工业欠账

  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是历史累积而形成的复杂问题。目前东北经济下行的主要源头在于重工业在东北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最大,在能源价格下行、全国工业产能过剩去产能的过程中,东北所受的冲击最大。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措施,对历史累积的病症进行有步骤的逐一清理,实行治标和治本相结合的渐进式改革。

  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历史遗留的区域产业结构失衡问题。东北第三产业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需要加速发展。在第二产业中,重工业畸形发展,而轻工业却比较落后,导致工业结构失调,因而东北应该补轻工业的欠帐。同时,应该充分发挥东北农、林、牧、渔和森林特产的资源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使东北重新成为我国优质食品工业和轻纺工业的生产基地。

  改变增长方式,走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的内涵增长道路。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是以资源开发为指向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是一种粗放型的外延式增长方式。今后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增长方式,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对人的投入,尤其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用技术创新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原料、燃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中,充分考虑市场和物流的成本要素,实现内涵式增长。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国企改革。解决体制问题和机制问题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核心问题。东北国企之所以身陷困境,主要是由政企不分引起的。因此,国企改革的关键不在国企的内部,而在国企的外部,即只有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企改革问题。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不仅仅局限于企业改革、产业调整和技术改造等几个方面,而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老工业基地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造效果的评价标准。东北老工业基地投资重心应转移至低碳、清洁、资源节约的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区域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衣保中)

  “第六产业”:东北农业涅??的新机遇

  “第六产业”是指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即不仅种植农作物,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销售,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从而使农业成为贯通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按照产业分类,“1+2+3”等于6,“1×2×3”也等于6,这就是“第六产业”的来历。在日本、韩国、法国、荷兰等农业发达国家,“第六产业”已成为推动农业发展、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中国正处于发展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迈入了不同以往的发展“新常态”。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经验来看,这个阶段往往也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期。东北地区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拥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三大优势农业生产区域,土地集中连片,其集约化规模经营优势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环境的变化,近年来东北农业积累了许多“疑难杂症”,其中与现代农业最为格格不入的,便是内向封闭型农业经济,不仅造成了市场竞争机制的弱化,以及传统农业结构优化升级难度的加大,同时也制约了东北地区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继而加剧了区域性农业人口老龄化形势。

  在新常态及“互联网+”时代,从产业多元融合的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新特征,全面认识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和新业态,加快东北地区“第六产业”发展思路创新,其重要性已显而易见:一是能突破传统农业的产业边界,有利于构建并完善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提升比较优势,促进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和新行业、新业态的发展;二是能超越地区间行政壁垒的限制,有利于激发农民的创造、创新、创业活力,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三是能共享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价值,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化规模效益,推动农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的根本转变。从传统的第一产业涅??为“第六产业”的思路创新,将为加快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赢得历史新机遇。(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研究员 罗贞礼)

1 2 3 共3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