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孩子成长其实是拼“爹的理念”
张贵勇
//m.auribault.com 2016-06-29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很多家长需要启蒙的是教育常识,即如何在孩子的成长上着力,到底该关注什么以及如何给孩子好的教育,而不是被功利的教育观所裹挟。

  几天前,笔者参加了北京某名校丰台分校家长见面会活动。校方负责人介绍完该分校的施工情况、名校的发展历史、师资力量以及办学业绩后,家长们开始提问。总的来看,家长问得最多的是在附近的高档小区买房后,孩子能否一定在这所名校上小学,6年后能否顺利升入初中部,从其他学校转学过来就读是否可行等很“现实”的问题。

  家长关切孩子能否获得名校学位,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毕竟投入了不菲资金,除了改善居住条件,更多的还是为了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但是,既然是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与家长初次见面,仅仅关注由区教委而非学校决定的入学资格问题,是不是有点跑题?学校的师资培训、教学模式、学生课外活动等细节就不需要关注?学校办学理念是否与自己的教育观相一致,课程设置是否契合孩子的未来职业规划,不值得一问吗?

  其实,此次见面会上家长们的提问与表现,颇能代表时下很多家长的心态。不少家长总以为,只要是名校,不管教育理念如何,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一只脚踏进名校,未来就一定能考上好大学,成为社会精英;只要是名校,就什么都好。比起孩子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孩子能否考得高分,能否考上清华、北大,以及能否出国读名校,才是家长们最为关注的。

  好的教育固然多来自名校,但名校并不天然等同于好的教育。如果说好的教育是家校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不好的教育实际上也是家校“合谋”造成的。家长关心什么,看重什么,往往决定着学校提供什么。家长关心分数,学校便全国撒网招聘高考名师,摆开题海战术让学生日日练、月月练,应试之风因此潜滋暗长。如果家长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孩子的兴趣保护和潜能开发,那么学校自然会将重心放在提供更丰富的课程、更具个性化的活动上,引进的师资也势必各怀绝技,各有特色。

  从这种角度看,谋求一种有效的沟通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办学理念和教学细节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沟通,才是有味道、有意义的家长见面会。如果家长与学校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方面达成共识,展开颇有诚意的合作,见面会似乎更有价值。如果家长围绕学校办学展开讨论,督促学校坚守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学校不良的教育方法予以纠偏,也使见面会提升一个层次。例如,当校长信誓旦旦地表示,学校将完全照搬名校本部的教学方式时,家长们能提出反驳,即师资情况不同,新聘教师在本部学习一年就能使分校像本部一样开出150多门选修课?分校与本部所处地域不同,生源情况亦不一样,照搬名校本部的办学理念,行得通吗?这些疑问与辨析不仅有助于学校反思办学模式,使教育教学更切合本地孩子,也是达成理想教育的途径。

  遗憾的是,此种针对学校办学、管理等细节的探讨与交锋没有出现。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很多家长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素质,把关注孩子的目光转向对教育规律的尊重,理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而且,学校教育实现全面育人,社会得以根本改善,首先有赖于家庭教育观的转变。有人说,当前我国家庭教育需要一次新的启蒙。事实上,很多家长需要启蒙的是教育常识,即如何在孩子的成长上着力,到底该关注什么以及如何给孩子好的教育,而不是被功利的教育观所裹挟,被看上去高大上的教育口号牵着鼻子走。换而言之,孩子的成长与其说是“拼爹”,不如说是拼“爹的理念”。

  好的学校不只是硬件上的尽善尽美,还包括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办学理念等方面的精益求精。好的教育从来不能从单一的角度来评价,也不能只靠学校一方努力,它离不开家校之间的深度合作,需要家长发挥各自所长,发挥好监督作用。如果家长关注并遵守这些教育常识,家校之间真正形成合力,弱校也会成为名校,进而才会办出引领时代发展的教育。(作者系本报记者)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