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状元企业家张謇舍身喂虎
张吾愚
//m.auribault.com 2016-06-28 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 更多

  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持,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自计既决遂无反顾。

  圣人门徒也有经商的,孔子的嫡传弟子子贡,就是一个很有名气的成功商人。但这是异数。“学而优则仕”才是孔子、儒家乃至数千年中国社会的主流观念。“士农工商”,商为四民之末;儒商对立,难以兼容,商在正统观念里是受到严重排斥的,所以直到晚清的洋务运动,最成功的官商盛宣怀,当官做到尚书级、经商发到富可敌国,在回顾自己的人生时,总结出三大遗憾,居首位的便是没能走科举之途。可见科举进士,在官本位的社会,对于中国文化人,对于“圣人门徒”的无可替代的意义。

  然而历经千年嬗变,特别是晚清洋务运动的激荡,正统的“儒商绝对对立”的观念也出现了松动。于是出现了一位状元,在摘取了科举的桂冠后,离经叛道、投向商海,办起了企业,这一惊世骇俗的举措,是时代进步、洋务运动推动下的产物;同时,于中国的近代化,特别是思想观念的近代化,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张謇,江苏南通人,大清甲午(1894)恩科状元。但他的一生,却投身办企业、经商;虽然中间也短暂出仕,但其主要精力和一生功业,都投在了中国实业实践中。

  一位春风得意的状元,怎么会走上经商之路,这是每一个稍谙中国文化思想的人必然提出的疑问。

  从外部说,经过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等一批人的努力,洋务运动在晚清激荡,洋务在晚清政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商人在中国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盛宣怀等顺势而为,果断放弃科举投身洋务,有开风气之先的示范效应,对张謇有启迪作用。更主要的晚清以来的救亡图存的道路探索和思潮激荡,也成为张謇人生道路选择的客观导向。从时间节点上说,1894年,刚刚高中状元正待仕途大展的张謇,遭遇父丧,按规定,必须回乡守制,张謇遂顺势抛开京城官场的纷争与纠结,回到家乡南通;适逢甲午战争,清廷完败,《马关条约》签定,再次刺痛知识分子们的心,“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张謇日记),由此,救亡图存,再度成为中国最高主题;而实业救国,成为时代最强音。

  从张謇的内在来说,一是多年科举之路引发张謇的厌倦之怀;1853年出生的张謇,在高中状元之前,自我总结“计余乡试六度、会试四度……年又四十矣”。人到中年前途茫茫,身心疲惫,若不是家人鼓励,差点放弃继续参试;二是高中状元之前,饱尝官场艰险;一是“冒藉”的指控,遭到勒索,几乎倾家荡产;二是在参与吴长庆幕府,充分感受了官场倾轧的冷酷;对官场很是失望。特别是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也爆发了激烈的“和”“战”党争,张謇作为清流派,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这些因由,也埋下了张謇弃官投商的草蛇灰线。

  直接的思想动机,则是服从于张謇的“教育救国”理想、观念,和张謇作为一名时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受的是修齐治平的教育,有着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值晚清国家危亡、民生凋敝之际,救亡图存、强国富民乃是时代最强音;作为状元、一代知识分子的佼佼者,张謇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尤其强烈,作为一名思想成熟行动力强的知识分子——在高中状元之前,张謇就有多年投身幕府参与政事的社会实践经验——他不是泛泛的停留在匡扶社稷、救民水火的层面,经过认真探索和思考,认可了教育救国的道路;但在实施推动的过程中,张謇痛心疾首地发现,教育救国是需要钱的,而国凋民蔽的中国,最缺的就是钱;为了筹到钱,张謇无奈之下,走上“实业”一途。

  但这一选择,与一位封建士大夫的志趣是相违的,张謇的内心是挣扎的:

  “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持,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自计既决遂无反顾”。但是当个人道路选择与社会主流观念、个人志趣相抵牾时,张謇毅然服从时代需要,以殉道者的精神,“舍身喂虎”悲壮抉择,勇敢投身于中国近代化的浩浩洪流——民族实业建设之中。

  1895年冬,张之洞上奏,正式委派张謇在通州创办纱厂。由此,大清状元义无反顾踏上了波澜壮阔的企业家之路。(作者系文化学者)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