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孟德斯鸠的“法意”
陈良
//m.auribault.com 2016-06-2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享到: 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我。读法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史的书籍,让我丰富了对人类社会政治演进规律的思考;读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圣西门、傅立叶、萨特等人的著作,让我加深了对思想进步对人类社会进步作用的认识……”习总书记所提到的孟德斯鸠,是法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位思想家,对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三百多年来,他像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至今依然光彩夺目。

  丰富阅历

  1689年1月18日,孟德斯鸠出生在法国波尔多一个庄园,早年就读于朱伊公学,1708年毕业于波尔多大学法律系,在波尔多高等法院做过一段律师,去巴黎旅居了近五年,又回到波尔多高等法院任推事。1716年,他获得波尔多高等法院的庭长职位。

  尽管孟德斯鸠从事的是法官职业,却热衷于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在获得庭长职位之前三个月,他就当选为波尔多科学院院士。1721年,孟德斯鸠发表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作者假托两个周游欧洲的波斯贵族彼此通信,利用场景变换、故事交叉,使读者不知不觉间进入一种异国情调,借书中人物的反应、看法、判断和感想,从不同角度对法国当时社会进行抨击。这本书的出版,使孟德斯鸠一举成名,开启了启蒙时期的新纪元。

  成名之后,孟德斯鸠来往于波尔多与巴黎之间,出入巴黎文化沙龙。从1728年5月起,孟德斯鸠踏上了周游欧洲的旅途,为期长达三年之久。他的足迹遍布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德国和荷兰。此间,他考察和研究了这些不同政体的国家(王国、公国和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制度,为日后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1729年10月底,孟德斯鸠离开海牙,越过英吉利海峡来到英国。当时英国由于军事上的成功和光荣革命而在欧洲享有很大的威望,对知识分子颇有吸引力。旅英期间,孟德斯鸠与王公贵族、知识界都有交往,接触了洛克、霍布斯的学说,参加过议会上下两院的会议,对英国的思想和制度做过深入研究。

  倾心著述

  从英国归来,孟德斯鸠在家乡隐居了两年。此后,他又重新按照旅行之间的节奏行事,来往于家乡与巴黎之间。乡土让他牵挂,巴黎也难以割舍,那里的朋友、图书馆和文化沙龙为他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与灵感。他的身影在两地之间摆动,心思却倾注于研究与写作。

  孟德斯鸠于1734年出版了《罗马盛衰原因论》,这本书虽然不像《波斯人信札》那样风行,却是一部更为严肃的著作。他从罗马的历史出发,思考这个帝国何以由盛而衰,以期从中找出具有普遍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个宏伟的抱负,但由于篇幅不大且过于简练,故而不尽如人意。伏尔泰当时就提出批评:“全书通篇都是概述,与其说是一本书,还不如说是一本用奇怪的风格写成的精巧目录。不过,要想把这样一个题材充分展开,绝不能有任何束缚。”伏尔泰的批评过于严厉,也不无道理。但这本书只是一个前奏而已,更为宏大的著述早已孕育在孟德斯鸠心里。

  许多年来,孟德斯鸠一直在构思一部鸿篇巨制。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与思考,他终于写出了巨著《论法的精神》。这部著作于1748年8月在日内瓦出版,一年内重版22次。《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一生思考的结果,甫一面世就震动欧洲思想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好的著作。”一位叫塞拉蒂的神甫一口气读完此书,禁不住赞叹:“每一行都像一个火炬,照亮了许许多多重大的问题,促使人们用一种宏大和内在的与一种整体性的政治相联的方法,去观察这些重大问题。”在获得如潮好评的同时,孟德斯鸠也遭到猛烈的批评与攻击。支持者与反对者都纷纷撰文论战。教会当局、教廷审书局和索尔邦神学院甚至提出诸多指控,试图禁止此书的发行。

  当时法国为君主专制国家,封建贵族与高级僧侣属于统治集团。孟德斯鸠的学说主要是抨击腐朽的封建主义、狂暴的专制政体,而教会又是它们的堡垒,所以他反对神权政治,认为体现人的理性的法律才是治国的根本,主张科学与神学分开、人与上帝分开。由此看来,《论法的精神》的出版引起教会的猛烈攻击也就毫不奇怪。面对保守势力的围攻,孟德斯鸠毫不退缩,果断发表《为〈论法的精神〉辩护》予以反击。

  丰碑长存

  《论法的精神》凝聚了孟德斯鸠思想的精华,涉及人类社会各种基本问题。孟德斯鸠认为,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在不同场合的适用,因此法律与政体、自然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都有关系,而这些关系构成“法的精神”。

  在这部巨著中,作者阐述了自然法理论、法和法律定义,法律与政体关系,以及政体分类、各种政体的性质和原则等问题;提出了分权学说与君主立宪,肯定英国的君主立宪,认为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分权与相互制衡,是公民自由的保障;论述了自然条件与政治法律的关系,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制约性;论述了法律与工业、商业、货币、贸易、人口及宗教等关系,主张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反对横征暴敛,促进国际交往和世界和平,等等。

  当然,《论法的精神》并非完美无缺。书中有不少自相矛盾之处,作者所表述的自然法概念的含义前后不一。他对英国的诸多看法互不一致,时而赞扬共和政体,时而赞扬君主政体,一面反对宗教,一面又肯定它的作用。尽管如此,瑕不掩瑜,且不说书中有诸多卓越的创见,仅其分权与制衡理论就堪与牛顿的经典力学媲美,因为它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不仅彰显了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美国开国元勋对孟德斯鸠的学说理解得非常透彻,他们将分权理论应用到制宪之中,以此建立联邦共和国。对此,汉娜·阿伦特在其名著《论革命》中做过全面解析,并给予充分肯定。

  清朝末期,我国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首次将《论法的精神》介绍到中国,把它译名为《法意》。在《法意》按语中,严复对传统专制政体予以尖锐批判。鉴于当时中国民力、民德、民智三方面都落后,严复不同意急进,而主张渐进,希望通过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法治之路。《法意》的出版,在我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清末改良派志士接触西方启蒙思想,最引起他们注意的就是孟德斯鸠的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时期历次的宪法、民法、刑法等等,其中许多重要思想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皆有渊源。

  时至今日,《论法的精神》所论述的重要思想仍未过时。如书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线的地方才休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论断,不仅是对孟德斯鸠上述观点的直接回应,而且是解决权力腐败的治本良策。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