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学者专栏-正文
孟宪明:乡村孩子们的写书人
程雪梅 宋 晨 张雅凌
//m.auribault.com 2018-06-1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更多

  “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手扯手/我问月亮到哪儿去/月亮光笑不开口……”

  2018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晚,在央视舞台上,一曲清澈悠扬的《月亮谣》缓缓唱响,这是孟宪明在《花儿与歌声》这本书中创作的歌谣。在当晚央视举办的“2017年度中国好书盛典”上,《花儿与歌声》荣获少儿组年度好书。

  在缓缓流淌的音乐中,孟宪明深情地讲述了他与《花儿与歌声》的故事。

  1974年,19岁的孟宪明高中毕业。当时,大学停止了招生,孟宪明回到家乡河南省杞县的一所乡村学校当了民办教师,教小学和中学的音乐和体育。

  乡村学校条件十分简陋,连最基础的音乐设备都没有,但却激发了孟宪明的创造力。没有乐器,孟宪明就自己造。他从街上买来竹竿做笛子,盘上煤火给笛子钻孔,一个暑假,就做了四十多支笛子,直到现在这笛子还在用。没有节目,孟宪明就自编自导。他从学生中挑出28个学生,组成宣传队,孟宪明自己写词作曲,还教他们表演。

  在乡下快乐而静谧的时光里,孟宪明和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1978年的早春,一纸录取通知书改变了孟宪明的命运。这年2月的一天,孟宪明收到了河南开封师范学院的入学录取通知书。这是高考中断了十年后第一次凭成绩获得的录取,孟宪明和孩子们都感到很开心。然而,没过多久,孩子们就发现“高兴得太早了”,他们意识到考上大学的孟老师很快就要离开学校了。

  那年3月,全国各大高校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在孩子们的不舍中,孟宪明开学了,走的那天,孩子们全都站在路边送他,一个个勾着头,一言不发。一个女孩儿问他:“孟老师,你啥时候还回来呀?”孟宪明还未回答,一个男生就说:“孟老师不回来了,孟老师吃商品粮了。”孩子们一下就哭起来,孟宪明是在孩子们的泪水中离开家乡的。

  三月初入学,“五一”孟宪明就迫不及待地回家。从学校回家的路很远,下了公交车后离家还有八里路,孩子们飞奔着来接他,高的矮的,一个个跑得满头大汗。孟宪明的眼泪一下就出来了。

  回想起与孩子们的往事,孟宪明忍不住伤感地说:“我要写一本关于孩子的书,写一写我的希冀和梦想。”

  这段乡村民办教师的经历让孟宪明对孩子有了一种天然的理解力,而真正使他走向儿童文学创作的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990年,时任《教育影视》杂志副主编的孟宪明听说两年前豫南光山县有一个六年级的女生因为抢救落水的同伴而牺牲,他亲自走访了女孩的家和学校,女孩的善良和勇敢深深打动了他,在泪眼婆娑中,孟宪明写下平生第一部电视剧本《小槐树》。这部电视剧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不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6次之多,还走出国门,被日本NHK电视台引进播出。孟宪明也因此一举成名。

  1998年,《双筒望远镜》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这是孟宪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小说。在那之后,随着整个文艺界的繁荣,孟宪明的儿童文学创作也变得枝繁叶茂。近年来,他将关切的目光投向变迁社会中的儿童群体,先后写出了被称作“乡童三部曲”的《念书的孩子》《青石臼》《花儿与歌声》三部小说,从家庭、社会、学校三个不同的视角讲述乡村孩童们的成长故事,给创作注入了丰富的现实意义。

  孟宪明说:“时间再快,也影响不到文学的慢”。他的每部儿童文学作品都经历了蝴蝶破茧前的蛰伏,《双筒望远镜》孕育十年,《七品顽童》历经十七年出版,《花儿与歌声》从写作至出版历经十年有余。蛰伏的背后,是自称为“文学信徒”的孟宪明一遍遍地修改与打理。

  孟宪明笃信“文学是终生的事业”。几十年的时光倏忽而过,他用手中的笔,在无数儿童与成人的心中埋下一颗颗真、善、美的种子,而今后,他将继续以儿童文学作家的责任感,为社会奏响一曲又一曲的人性赞歌。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