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工运理论动态-正文
共和国天际最亮的星
——写在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召开之际
郑莉
//m.auribault.com2015-04-26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5年4月底,“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近3000名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优秀劳动者,将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崇高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予杰出劳动者的最高褒奖。

  在1950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授予432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至今,新中国已经召开过14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在这张光荣的榜单上,写下了2.8万多个名字。

  在这些名字里,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孟泰、王进喜、邓稼先、时传祥、孔繁森、包起帆、许振超、袁隆平;更多的则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着的普通劳动者。

  他们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工作姿态,诠释着劳动的价值、丰富了人生的意义,更在新中国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书写着一段段传奇,宛如璀璨群星,洒满共和国的广阔天际!

  “十二五”的舞台上,有一群锐意进取的建设者叫“劳动模范”

  2015年4月24日,从遥远的瑞士传来消息:第43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著名发明家、“抓斗大王”包起帆再获三项发明大奖。这也是包起帆1987年获得首个世界大奖以来,收获的第36项国际发明最高荣誉。

  “每一次创新,都不是‘孤芳自赏’,只有挑战第一,才能有国际影响力,才能获得世界认可。”这位已经64岁的全国劳动模范心中,依然充满创新的冲动。他觉得,自己在“万众创新”的道路上还要走的更远。

  在“十二五”时期的舞台上,正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劳模加入了锐意创新的队伍。

  2015年1月9日,两位技术工人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明星——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高级技师田明和国网山东电力检修公司送电线路技师王进的创新成果,斩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两位技术工人,分别研发了“试油测试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和“±660kV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和工器具创新及应用”。

  听起来拗口的创新成果,却能够创造巨大的价值——田明团队完成的项目系统解决了油田井下作业的5项行业难题,部分技术在德国、俄罗斯等国家推广,直接和间接创效过亿元。而王进领衔的创新成果则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仅在山东省推广近三年,就减少线路单极停电145小时,多供电量2.9亿千瓦时。

  4月23日,当全国劳动模范李斌将“最美职工”的大红证书交到王进手中时,他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完成了数控编程1600多个,工艺改进230余项,成功开发了5种类型、17台进口设备的加工功能,产品攻关57项,从一名初级技工成长为工程师。

  说起自己的经历,平时不善言辞的李斌只有一句朴实的话语:“岗位缺什么,我就学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我就补什么。我们要努力让中国的精密机械工业跻身世界一流之列。”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劳模们始终紧扣国家发展,立于本职岗位前沿,用勤劳的双手、聪明的智慧、刻苦的钻研,创造着令人惊叹的业绩。

  仅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例,2011年以来,全国先后创建了7.4万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动了更多的职工参与技术创新。据对17个省(区、市)的统计,2013年,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各类创新项目和课题8.5万多项。

  金沙江水电开发、港珠澳大桥、保障性安居工程、“西部大庆”、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在这些“十二五”时期著名的重大工程建设中,都会看到职工参与劳动竞赛的火热场面。而从这个舞台上,走出了一大批劳动模范和技术能手。据统计,在重大工程、区域发展和节能减排劳动竞赛中,产生了312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状,430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及795个全国工人先锋号。

  这些杰出的劳动者用一项项创新成果、一次次“举世瞩目”的实际行动昭示:劳模始终是时代的领跑者,始终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

  在人生的历练中,有一种实现梦想的正能量叫“劳动光荣”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时光荏苒,一晃已是两年。山西电建二公司焊工贾向东无数次与同事、朋友、记者回忆起2013年4月28日的那次难忘的劳模座谈会:他与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坐在桌子的这一边,而对面是和蔼可亲的习近平总书记。

  32岁的贾向东在业界被誉为“金牌焊工”。在参加过的西电东送工程、山西阳城发电厂二期工程、河南周口电厂等十多座电厂工程建设焊接工作中,他完成的焊口一次受检合格率100%,优良率达99.5%以上。

  这个农民的儿子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成为一名焊接专家,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30多项荣誉。

  “我像千千万万农民工一样走过了艰辛,付出了辛劳,与此同时,我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收获了成功和荣誉,命运由此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改变。”这样的人生经历,让贾向东坚信:“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如果说,用双手改变命运是一个人的“小理想”,那么依靠劳动实现“强国梦”则是一份高远的志向。

  每当看到电视上中国生产的战斗机翱翔蓝天,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李志强心中就会塞进满满的自豪感:“航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背后是多少代人付出的青春、汗水、鲜血,甚至生命!”

  以李志强名字命名的班组,承担着“昆仑”系列、“太行”系列等航空发动机的总装配工作,是决定发动机交付节点和产品质量的最后一关。班组以“无边际工作,无缝隙链接,通力合作”的协同原则,不断创新工作法,巧妙攻克生产疑难,用一双双沾满油污的双手铸造着“航空梦”。

  “我一家三代人都是为国家制造发动机的!”李志强觉得,这是此生最值得骄傲的成就。

  因工作而骄傲的,还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苗建印创新团队”的80后们。外人看起来枯燥乏味的实验数据,在他们手中焕发了神奇的力量——为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我国100余颗航天器贴身打造“冷暖空调”,创造了交付产品100%合格、在轨无一失效的业界奇迹。

  在他们心中,“运用毕生所学为国家的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做些事,是对人生的最大奖励”。

  进入新时代,劳模已经从最初艰苦奋斗、大干苦干的“老黄牛”形象,转变为如今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

  在今年即将接受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榜单上,有焊工、养路工、纺织工、邮递员、煤矿工人、掏粪工人这样的“传统型劳动者”,也有从事软件程序、纳米技术、理财规划等行业的“新型劳动者”。

  他们的工作方式、知识结构千差万别,却有着共同的人生选择:用理想耕耘大地,用劳动成就事业。

  在时代的变迁中,有一种不可磨灭的伟大品格叫“劳模精神”

  2015年2月的一天,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东辛采油三矿34队高级技师吴吉林度过了41岁生日。他觉得自己“又赚了”。

  33岁那年,吴吉林被查出患上“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当今医学无法治愈的绝症之一。医生说,他只有3个月到半年生命。面对随时会到来的“死神”,他决定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

  吴吉林制定了一份“考评表”,每当完成一项计划,他就在表上画上一个对号。他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来过,克服疾病带来的种种不适,咬着牙坚持读书学习,一点点把心中的构想变成图纸,变成现实,其中有4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繁忙的创新中不知不觉已过7年,而那张“生命的考评表”也画上了1600多个对号,描绘出一条闪光的生命轨迹。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1970年10月,国庆节刚过,正在油田忙碌的王进喜病倒了。临终前,他将一个小纸包交给上级领导。里面是他住院以来党组织给他的补助款和一张记账单,一笔一笔记得清清楚楚,一分也没有动。王进喜说:“这笔钱,请把它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不困难。”

  支撑这些坚毅生命的,不是金钱物质或名誉地位,而是内心那份甘愿为国家奉献一切的倔强,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理想。

  回望激情燃烧的岁月,那里有“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铁人”,也有“两弹元勋”邓稼先;有“宁肯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时传祥,也有秉持“一团火”精神为民服务的张秉贵;有投身青藏线建设和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平凡劳动者,也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功臣。

  经历了65年变迁,时代发展不断赋予劳模精神新的内涵,劳模队伍也在日益壮大,成为引领劳动者的榜样。

  ——上海电气建成了“李斌技师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仅李斌个人无偿授课就达到1950小时,成为年轻技工的“领路人”。

  ——吴吉林的师傅代旭升也是全国劳模,他创办了“技术创新协会”,带领职工一起搞发明创造。如今,这个“技术创新协会”不仅成为传播科学技术的课堂,更是孵化创新成果和人才培育的摇篮。

  ——全国劳模、天津钢管集团电气点检作业区作业长李刚,将全部经验总结成471条技术诀窍,传授给年轻的同事们,还在海外项目建设中带上了“洋徒弟”,把中国劳模精神推广到大洋彼岸。

  劳模是亿万劳动者中的一员。时代选择了他们,把他们从茫茫人海中推选出来,他们也以对事业的执着,对劳动的热爱,为国家贡献青春、汗水乃至生命的胸怀,树立起一座不倒的精神丰碑,支撑起钢筋铁骨,筑成中华民族的品格与气质。

  面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新任务,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正以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本报北京4月25日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