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用岁月读“厚”一本书
吴仲铠
//m.auribault.com2016-01-12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真正滋养心性的好书,时常拿出来翻阅品读,生命的脚印,踩下去才能更见深度

    

  书有厚度吗?有,但不仅仅是薄薄纸页的堆砌。在我看来,书中字里行间对社会、事物、人心的记录和剖析,才是一本书的最厚之处。它的重量,随着读书人阅历的积累、思考的深入、实践的延伸而不断增加。就我而言,一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在漫长的时间轨道上,已被赋予了超出文字本身的意义。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记得上大学时,在课堂上、图书馆里,多次接触陶行知先生的著作,深受教诲,便购买了一本《陶行知教育名篇》。此后,无论是执掌教鞭,还是进入机关工作,我总能从书里获得涤荡尘埃、洁净心灵的力量。诚然,公务员与教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业,但在律己修身、服务奉献、勤勉作为等要求上,颇有相通之处。像人民教师追求知识那样鞭策自己、关怀学生那样服务群众、热爱讲台那样追求事业,是这本书给我的重要启示。

  古人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什么、怎么省,陶行知强调的“每日四问”是极好的方法。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有战斗力必拥有强健的体魄。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好好利用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绝大多数工作都是平凡的,但并不妨碍我们用“行行出状元”的标准来对标。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如果说洁身自好、自律慎独是基础,那么见不平而挺身、闻不公而发声则是更高境界。至今,这4个问题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纵观陶行知一生,始终关注和践行平民教育。作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又何尝不该有如此信念?我很庆幸做过5年信访接待工作,近距离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体悟他们的冷暖人生。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如果你以零度对待群众,群众就是一块冰;如果你以100度对待群众,群众就会为你沸腾”。

  读书之根本,在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温故知新、知行结合。“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意思是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这句话本身着眼于教育方法,但因其强调戒形式、求实效,无形中产生了更普遍的意义。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重任,我们得靠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来获取跟得上时代步伐的管理、治理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解决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当干部就应该坚持读书、终身学习,这是我们党历来提倡的。我时常在想,什么是好书?十年来反复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深深体会到,犹如美酒总能历久而弥香,真正“有干货”的思想,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褪色。比如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述评,距今已有90余载,但当我有了孩子后再细细品读,仍能得到不少“如获至宝”的启发。这说明,尽管教育的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最本质的精神内涵却是一脉相承的,只等着有心人去发现和打开。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真正滋养心性的好书,可遇而不可求,要是碰巧看到,千万别浏览一遍就束之高阁了。时常拿出来翻阅品读,生命的脚印,踩下去才能更见深度。

  (作者为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干部)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