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患者见面会”多多益善
练洪洋
//m.auribault.com 2016-05-25 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日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张洁霞自己“张罗”了一场“肺癌患者见面会”,她用幻灯片介绍他们当中的“抗癌先进”,鼓励其他患者正视肺癌、树立信心,介绍相应的治疗措施、“明星药物”……患者们平静地交流治疗体验,互相打气。

  一次小小的“患者见面会”,一则散播正能量的暖新闻。对于那些常被三言两语打发的患者来说,张洁霞医生的行为如冬日暖阳、夏日清风。人同此心,患者上医院找医生,都希望找到好医生——具备一双起死回生的妙手、一副“医者父母心”的菩萨心肠,现实呈现的往往是“鱼”与“熊掌”。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有一句名言:“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语言,第二药物,第三手术刀。”在“医学之父”眼中,“语言”排在医生三大宝之首,足见“语言疗效”之巨。亲历过病痛折磨的人都知道,自己患病之后,“一生的哲学抵不上半个小时的痛苦”。此时,身体是痛苦的、心理是脆弱的、情感是无助的,希望身体得到治疗,渴望精神得到抚慰。在医院这个特殊的空间里,医生就是“上帝”,他的一颦一笑、片言只语都会影响左右患者的情绪。“好言一句三冬暖”,没有什么比得到医生安慰更让患者感动,没有哪一种力量比医生鼓励更让患者有信心,也没有什么比生冷的面孔更让患者寒心。

  好医生“看病”还“看人”、“医病”还“医人”。看病,医生需要开具的是一张用药物或手术构建起来的医学处方;看人,医生需要开具的则是另一张“处方”——语言的沟通和抚慰。张洁霞医生说,接待新患者的第一次谈话,她一定要自己去谈。因为那是医生走进患者心里的第一道密码。甚至患者出院之后,张洁霞医生还会主动打电话给对方。打个电话,再简单不过的事,可是有多少医生能主动给患者打电话?“我治的不是病,而是人”,这就是张洁霞医生的从医准则。

  假如,多些“医人”的医生,多些“患者见面会”之类活动,医患之间还有那么多杂音吗?“患者见面会”揭示,和谐医患关系,医生大有作为,也应该有所作为。话这么说,一些行内人恐怕不以为然,并摆出一个普适性的困难来——患者那么多,医生给前一位患者多一些时间,就会占用下一位患者的诊疗时间,乃至就诊机会。顾此失彼,只能雨露均沾,大家都缩短时间,唯求速战速决,照顾更多患者。优质医疗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是事实,同样情况下,为什么一些医生可以做到,一些人做不到?这说明,同等外部条件下,个人主观能动性还是很重要的。

  医生自办“患者见面会”固然堪赞,可是难以形成惯例,医生精力有限、时间宝贵,不该浪费在一些琐碎的杂务上,假如由院方或社会力量来办这件事,或许效率更高、效果更优。由此说开去,在互联网时代,医生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还可以有更多、更便捷的方式,各方不妨创造条件,多多玉成此事。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