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大国工匠-正文
王曙群:“太空之吻”蕴藏的150万个数据(图)
//m.auribault.com 2016-04-08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太空“拧螺丝”全在精细活

  航天对接就好比在太空中“拧螺丝”,“拧”得好不好,全在精细度。12把锁钩对接、分离时,不但相关各舱室的气体不能泄漏,舱与舱之间更不能剧烈晃动。

  有时候,实验室出来的东西却会在生产线上“碰壁”:对接机构研发初期,团队按照设计图纸装备出来的对接锁,分离时却产生了严重偏差,而且毫无规律可循,各路专家会诊也没有“药方”。

  王曙群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试验、摸索,最终发现问题的根源:对接锁上的钢丝绳具有延展性,拉伸后张力衰减导致12把对接锁不能同步运动。

  王曙群马上提出了解决方案,解决了困扰对接机构团队近两年的对接锁系同步性协调难题。

  “装备组的工人不能仅仅按科学家的设计图纸组装零件,有时候也要搞技术创新。”王曙群常这样督促自己和徒弟,设计与实际生产不可避免会有一些偏差,技术工人的完善创新至关重要。

  在同事眼里,王曙群团队有个最大的特点:拼!同样的装调任务,通常别的团队一周完成,他们不到两天就全部装调到位。“明明是技术工人,甚至经常把研发的活儿也揽了。”

  2015年,王曙群班组人均完成工时5600小时,是企业人均工时的1.49倍。正是凭借这股不断钻研、创新的“劲儿”,他们完成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考验。

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

  王曙群扳着手指,算出了27年的工作经历,其中有21年参与了空间对接,与“航天梦”紧紧拴在了一起。

  1989年,王曙群毕业于新中华机器厂技校,被分配到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从事钳工工作。王曙群说,那真的是人生特别重要的几年。他跟了一个好师傅单培林,把工装模具、零件制造的操作基础打得非常牢固,这让他受益终生。

  从技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再到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持之以恒的王曙群总在不断学习与提升技能。

  1995年,王曙群开始参加对接机构研制,直到2011年11月3日首次对接成功,他用了16年。大部分人看到的成功,只是对接机构最后上天的5分钟。王曙群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图纸到样机,以及一次次模拟各种极端环境,进行不断试错与完善的测试。

  如今,王曙群拥有了自己的“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团队一共15个人。他有了一项新任务:毫无保留地带徒育人。如今,这支平均年龄35岁的团队,已经拥有特级技师2人、高级技师2人。

  王曙群总是不经意地跟徒弟们讲起师傅单培林的“传奇”:4天时间里,用48个小时重复做一个动作,凭手感和听力摸索调整机械运动的流畅性。

  用150万个数据换一次“太空之吻”,用16年换一次5分钟的对接,用一代代人的青春换一次航天员的挥手……王曙群说,在人们不经意的一隅,有许多像他这样默默无闻打造“中国质量”的人。他们坚信,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中工网记者 彭文卓 钱培坚)

1 2 共2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