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先有诗,中国先有散文-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RSS

理论

书库

西洋先有诗,中国先有散文

程苏东
2019-04-24 08:58:29  来源: 光明日报

——浦江清先生《中国文学史稿》读后

浦江清(1904.12.26—1957.8.31)


《中国文学史稿》浦江清 著 北京出版社

  近年来,因为备课的原因,我有意识地阅读了20世纪前半叶出现的部分文学史、文学批评史论著,尽管经过几十年学术研究的推进,当下的研究热点、学术规范、表达习惯乃至审美趣味都已与当时相去甚远,但通过对这些泛黄讲义的阅读,我仍能感受到,当下文学史研究的基本形态,无论是其成就所在,还是困惑所由,多少都在“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刚刚建立时就悄悄埋下了。《庄子·天下》篇感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尽管学者早已有所警惕,但学术研究的精细化、职业化乃至技术化在整体上似乎已经成为难以避免的现实了,这大概是知识生产的一种必然模式。职是之故,我们似乎更有必要一次次回到这些早期的文学史研究论著中,去看一看“我们”最初的样子。

  我就是在这种心境下读到了浦江清先生的《中国文学史稿》(以下简称《史稿》)。这部四卷本的皇皇巨著由浦汉明、彭书麟伉俪花费数十年的心力整理而成,最近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作为《史稿》的基础,浦先生文学史讲义的撰写年代跨越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他本人的身份也从西南联大教授变为清华大学教授,再变为北京大学教授。时代的变化,以及作者个人身份的辗转改变,都在这部讲义中留下了鲜明的痕迹,使得这部《史稿》不仅是一部文学史名家的思想结晶,更成为那一代知识人特殊经历的缩影。书中的不少议论看似闲笔,但会心者读起来当知有深意存焉。而作为一个文学史研究者,将这部《史稿》放在20世纪中前期的学术史中来看,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他高度“自觉”的学科意识。

  我们知道,经过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史著作的“大爆发”,到浦先生开始讲授文学史课程的1938年,各种文学史著作已经非常普遍。浦先生对于这些著作都有所关注,他的整体评价是“虽然有好几十部文学史,其实没有一部十分满意的”。具体来说,他认为谢无量的文学史取材过于庞杂,同时缺乏“批评的系统”,比较称道胡适、郑振铎和刘大杰的文学史,认为他们考、论兼擅,且善于发掘戏曲、俗文学等新的文学史素材。从《引论》部分的整体论述来看,笔者认为,浦先生的这种轩轾并非出于对谢、胡诸贤自身学养高下的评估,而是出于他们对“文学史”这一研究范式和书写体式的不同把握,从中颇可见出浦先生自身对于“文学史”的基本立场。整体上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研究者对于“文学史”这一特定研究范式的内涵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在文学史论著中,大多仍径以“文学”的定义、“文学”的发生等论题开篇,像浦先生《史稿》这样能够系统地对“文学史”这一学科形态在西方如何产生,中国本土何以没有出现“文学史”,中国早期的文学总集、选集、正史中的《文苑传》《文学传》等与“文学史”之间的异同等论题进行系统讲述,甚至明确提示学生注意“文学史”的自身局限性的,就笔者所见,似乎鲜有其伦。这应当与浦先生特殊的学术经历和知识构成有关系。他早年就读于东南大学西洋文学专业,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之后,又学习了多门外语,因此,有能力阅读第一手的西方文学理论著作和文学史著作,对基于近代西方文学史而出现的“文学”概念的理解,以及对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史”与“文学”之间关系的分辨,也就有着更为深刻的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浦先生虽然深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但他在讲述中国文学史时特别注意结合中国文学的自身形态,特别是基于实际留存的早期文本来讨论中西文学发展的异同。这集中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学发生阶段的认识上。浦先生指出,在西方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之先为诗歌”,他特别引用了美国学者Moulton在The Modern Study of Literature(《文学现代论》)一书中建构的文学起源图,以一切文学体裁均由原始之民谣舞蹈而来。这种观点在早期文学史著作中其实普遍存在,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即特别强调将歌谣作为中国文学的开篇。浦先生在理论上认同这一论述,但有趣的是,在论及早期中国文学的实际发展过程时,他却以“古代铭刻、《易》及《尚书》”作为中国文学的开篇,并提出“西洋先有诗,中国先有散文”的观点。浦先生作出这一判断,并非是不了解当时普遍以歌谣作为中国文学开篇的论述方式,他在第一章中也谈到了《击壤歌》《卿云歌》等所谓的早期歌谣,但他以审慎的态度指出,这些歌谣“皆是后代书籍中依托伪造”。同时,他也注意到,“若据西洋说法,以《诗经》为首,唯周以前已有文学,即铭刻”。从这两处论述可以看到,浦先生虽然认同当时以口传歌谣作为早期文学开篇的一般说法,但面对早期中国文学以甲骨文、金文为最早的实际留存的情况,浦先生选择了忠实于文献资料的论述方式,直面中西文学早期形态的差异,并试图将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加以论述。无论其具体观念能否成立,这种科学研究态度特别值得称道。

  因此,尽管浦先生的《中国文学史稿》也从汉字的起源讲起,继而谈到甲骨文、铭刻等早期文字,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林传甲《中国文学史》的体例,但实际上,林氏的“文学”观基本呈现为传统的文章学观念,而浦先生则是从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入手,认为从中国文学史后来的发展方向来看,这种强调文字、强调书写的传统是一以贯之的。因此,他认为“西洋以其文学的开始为语言,以文字语言为一体。他们的文学为语体文。会说话就是文学的开始,而纯文学的开始则是歌。中国则尽可以文字的开始为文学的开始,因中国大部分的文学是用文字记下的”。浦先生的这一论述虽然在结论上与章太炎所倡导的“一切著于竹帛者皆谓文学”颇为相近,但其内在理路则大不相同。太炎先生是从训诂入手,从“文”的本义入手来讨论“文学”,其所谓“文学”实际上是“文之学”;而浦先生则是从整个中国文学史的整体发展入手,而他所持的“文学”观念,至少在他自己看来,已经是literature的“文学”观了。

  总之,这部书具有多个层面的价值。对专业研究者来说,它具有重要的学术史价值,为我们了解20世纪四五十年代古代文学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绝佳的个案,本身也保留了很多有趣的史料。例如,浦先生在《引论》部分讲,“有人批评西南联大中文系只读文学史,不读文学”,又讲“太偏重于文学史的研究,容易把about literature的东西误认为literature本身”。可见,今天在文学史教学中常常引起师生困惑的一些问题,在半个多世纪前文学史作为一种学科范式方兴未艾之际,已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对普通读者来说,浦先生对于文学史的清晰梳理,特别是他对于《楚辞》《红楼梦》等作品的细致分析,也为读者进入中国文学史的大门提供了良好的路径。浦先生的文学眼光常有独到之处,例如,在讲到《尚书》时,他认为文学价值最高的是《顾命》;在谈到《孔雀东南飞》《悲愤诗》等长篇叙事诗时,他认为“此种记事诗受了小说的影响。魏晋之际,小说已盛,是乐府与小说的结合品”;在谈到孙悟空与哈奴曼的关系时,他细致比较了二者之间形象的异同,认为“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受外来影响可以,把孙悟空说成从哈努曼脱胎而来,是好奇的无根之谈”。这些都是作者的寸心独见,绝非耳食之言。

  这部讲义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撰写,最终完成于50年代中期,这是近百年中国发展史上一段很重要的时间段,浦先生执教上庠,领风气之先,故时代的痕迹在其讲稿中也得以体现,他对一些具体学术问题的看法也存在变化。例如,关于《诗经》的性质,他在第三节《〈诗经〉产生的年代和作者》中援用朱东润之说,认为主要是贵族诗歌,“作者并非平民”;但在第七节《〈诗经〉的内容》中,又认为其“大多是民歌”。据整理者介绍,这部书稿是根据作者的多部讲稿、专著重新整合而成的,我想这些观点的差异,也许是因为出自不同时期的讲义所致。不过,学者前后期观念的变化,甚至是同一时期不同著作中对于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对学术史的研究来说恰是最有趣的素材。因此,该书将来修订时如能在体例上将各章各节所据不同讲义、论著的具体信息加以标示,一定可以给读者提供更为丰富的学术图景。

  最后,还有一点必须提及的,那就是作为一部面向本科生的基础课讲义,《史稿》一方面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但另一方面又尽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术视角,并不完全以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学术观点为转移。例如,在谈到“古诗十九首”的问题时,浦江清细致论述了其以“古诗十九首”为民间文学作品的观点,但也提醒学生应注意古直、游国恩等学者的不同观点。这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得以领略不同学者的研究风格,自然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一个尚在摸索中的文学史课程讲授者,这也是这部半个世纪之前的讲义给我的教益之一。

(作者:程苏东,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2019年,就业形势怎么看

    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CIER指数(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显示,2018年全年CIER指数处于2.03的较高水平。当指数大于1时,表明就业市场中劳动力需求多于供给,指数越大表明就业市场景气程度越高,就业信心越足。指数表明,2018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 完善以技能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目的是为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队伍,为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既是党的十九大对开创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新局面的重要部署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推进新时代工会理论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他在领导党的工运事业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我们党的工运理论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开创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必须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必须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