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理论书库-正文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黄克武
//m.auribault.com 2016-07-04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展现中国近代变迁研究的新观点——

在历史论述上展现出新的特质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是海峡两岸中国近代史学者携手合作的一个心血结晶,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避免“以论代史”、“论在史先”,客观地描述了中国近代曲折复杂之历程

  本书从鸦片战争开始,描述了洋务与变法运动、立宪运动、清朝的覆灭、民国的肇建,乃至其后内忧外患之纷扰、国际关系之演变、内政外交之调适、国民党内部的派系纷争、国共两党之发展,下至20世纪中叶。大致上包括了晚清史与1949年之前的民国史,也同时讨论了清季台湾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至光复初期台湾人的“祖国经验”。结构上本书分为晚清卷与民国卷,每一卷又有上册与下册。上册依时序与事件勾勒历史发展之主轴,下册则包含了政治、社会、财政、经济、外交、宗教、生活世界与文化思想等诸多面向,因而同时包含了历史变迁与社会结构的两个面向。

  此书名为“新”编中国近代史,主要希望能突破过去之窠臼,在历史论述上展现出新的特质。近年来因新史料之出现(如档案、报刊资料、日记与回忆录等)、新研究之进展、两岸的学术互动,以及对“研究典范”之反省,过去的不少成说都得以修正或重评。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过去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的历史论述,各章均避免“以论代史”、“论在史先”,而能依据新的史料、以关键性的细节,平实地、客观地描述中国近代曲折、复杂之历程,其间既有革命历程之艰辛曲折,也有现代转型的逐渐开展。历史不再是单一的线性演进过程,而是千回百转、多重面向的发展;历史中有黑暗与光明、邪恶与正义的对峙,但也不全是黑白分明、成王败寇之叙事。历史视野的开阔,造就了历史论述的变化。

  “革命”与“改良”都被给予历史的合理定位

  历史未必是截然两分的。革命在现代中国的形塑之中曾被赋予历史的正当性与崇高感,然其反对者或对立面如“改良”者,在历史中也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意义。197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大陆学界开始重新评估中国近代史的各样问题和主题,“革命”与“改良”都被给予历史的合理定位,两者各有其成就与限制,也据此重新思索改良派思想家如严复、梁启超、杜亚泉、张謇等提出之“调适的智慧”,史家的史观逐渐走向多元化。

  首先在晚清史部分,过去的主流论述是以革命党为中心的历史书写。此一观点环绕着孙中山所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与革命党的革命事业,如何历经多次起义惨遭挫败最终在武昌起义后得到成功。这种论述强调革命党人之角色,忽略了革命党内部的分歧,尤其是湖南与江浙革命志士之地位,以及改革派(开明士绅)对辛亥革命的重要贡献,更将清廷视为颟顸无能、一无是处的统治者。

  新的历史视野并不忽略革命之重要,而是将革命置于长期多元发展、曲折角力的历史背景中,来考察国人如何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方面走向近代,具体呈现出除了革命之外当时还有哪些选择,以及为何最后革命成为唯一的选择。本书所描述的辛亥革命不再是单一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军事行动与族群斗争,也不再争辩此一革命乃“资产阶级革命”或“全民革命”的问题,而是将之视为长期酝酿的思想动员、社会动员的结果。其中道咸以来如魏源等趋新士人与马礼逊、傅兰雅等欧美传教士对西方地理、历史、思想、政体之引介,新学书刊之翻译,立宪派报刊对思想启蒙、国家想象与政治改革之提倡,乃至清廷的改革措施如科举废除、新政等所造成的结构性的影响等,这些因素与革命派的努力相交错,使人们敢于构思一个以民主科学为基础的新体制,而“践行政治民主化”。由此观之,各种因素有如积涓滴而成之洪流,方导致革命之成功。同时清廷也不再全是革命宣传中的“颟顸”、“腐败”与“缺乏改革诚意”之形象,而是努力肆应、积极变革,却因“小政府”的格局与心态,在新政期间企图有大作为而触发“结构性”的困境,在缺乏体制变革与伦理更新之下,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本书对于清廷与立宪派的研究与重新评估,与过去对两者所做完全负面的道德判断显然有别。

  对民国史之中的国共发展与抗战等议题进行深度分析与比较

  民国史之中的国共两党发展与抗战等议题一直难以避免各种偏见,两岸各自主导一类型之论述。本书则主要依赖史实做深度的描写、分析与比较。其中国民党史部分主要由台湾学者负责,少数由大陆学者撰写,中共党史部分则由大陆学者操刀,其观点相互补足,而拼成一个较为公允而完整之历史图像。这样的合作方式与近年来两岸学者组成研究团队研究蒋介石的经验也相符合。虽双方学者均依史料来撰述,然台湾学者更能呈现蒋的成功之处,大陆学者则更能客观分析蒋的派系属性,发掘蒋的个性与统治缺失之处,因而相互补足各自可能有的局限。

  本书也从不同层面介绍了抗战至国共内战期间蒋介石、执政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之表现,描述蒋汪、国共之分合,并剖析蒋最后遭到溃败之因素。抗战也影响到国共势力之消长。抗战八年,因为种种原因,国民党的统治力量被严重削弱,国民党中央的统治范围越缩越小,军心、战力日渐萎靡,各种内在矛盾遂逐渐滋生发酵并蔓延开来。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共军事力量在战争中的迅速发展和壮大,中共军队向敌后农村拓展,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共长期把对日抗战的工作重心放在创造根据地和发动群众两方面,在此基础上发展武装力量,使其政治影响力全面提升。

  从1840年到1949年的一百多年间,内忧外患不断,私心与公义纠葛,政治团体或分或合,时而起高楼,时而楼塌了,经历了经纬万端的风云变化。如何深入认识这一段史实,并借此观察现状与思索未来,是所有关心中华民族未来的人应该思考的严肃课题。(作者为《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主编。本文根据该书“序言”编辑,标题为编者所加)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